八十多年前,川西北的一座小城里,红军长征逶迤曾于此留下点点足迹;八十多年后,30名青葱少年跨越220公里,慕名而来只为寻觅当年风采。斯人已长眠于青山,红色基因仍代代薪火相传。7月伊始,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星火汇长河”宣讲团到绵阳市平武县平南羌族乡,开展以“赓续井冈山精神之火 汇聚新时代青年之光”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红色旧址,探忆峥嵘岁月
当大巴缓缓驶入山坳之间,跃然于眼前的除了连绵青山、潺潺流水,还有一座古朴厚重的古廊桥,上书三个大字“红军桥”。宣讲团师生一行难掩内心激动,纷纷走上这座百年老桥,细细触摸每一根圆木上历史刻下的印记。
行至桥边,恰逢屋舍下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主动招了招手让众人在旁坐下,讲起了这座桥的往事:“这座桥原名叫松桥,当年红军到达平南后,看见桥楼年久失修,便不取分毫帮我们维修桥楼,所以我们也叫它红军桥,从我的祖辈起,大家就一直靠它过河......”平南河水滚滚东流,这座屹立不倒的古桥,不仅为河畔两岸的居民提供了便利,更将红军与平南人民的鱼水情谊牢牢凝聚在一起。
平南县老人为宣讲团成员讲述红军桥往事 胡秋月 摄
行过红军桥,师生们来到了平南苏维埃旧址,这也是红军在川西北境内建立的唯一一个党的县级领导机构——中共平南县委。踏过高耸的门槛,大家不由被这座建筑流露出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
“赤化全川”“粉碎川陕会剿”“保护赤区”等石刻标语镌刻在墙面上,红军先烈们的铿锵气概、铁骨铮铮跃然眼前。木板铺就的房间成为简陋的教室和宿舍,两柄小号,几排长凳,却可以窥见当年先辈们革命艰苦却不忘学习的奋斗精神。
眼见此情此景,同学们不由安坐下来。革命征途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宣讲团成员梁敬熙感叹,此次参观红军旧址,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烈们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铭记革命历史,不忘时代担当,坚定理想、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宣讲团成员在苏维埃旧址感受往昔岁月 蒋美佳 摄
描绘成长底色,聚力红色育苗
“老师老师,快看我的画!”一道清脆的童声划破双沟村的天空。一大早,双沟村村委会的小广场热火朝天,十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地拿着画笔,正卖力地在地上涂抹着什么。细细看去,地上平铺着一张红底白边的巨画,画上写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字。
活动现场,孩子们拿着画笔,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在宣讲团师生的指导下,他们一边认真听取革命历史,从先烈的英雄事迹中汲取灵感;一边小心蘸取颜料,一笔一划填涂空白区域,将自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敬仰之情融入画笔之下。孩子们的眼神专注而投入,手笔稚嫩却坚定,缓缓勾勒出“中国”两个字。
双沟村的小男孩正在描绘巨画上的“中国”二字 胡秋月 摄
幼童虽不谙世事,但此时描下的点点笔迹,在其心中已撒播下粒粒“红色”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今日正用稚嫩手笔描摹“中国”二字的孩童,何尝不是未来在祖国大地上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执笔人!
回望燎原星火,传承红色精神
在平武的大山里,“星火汇长河”宣讲团的成员们携着源于井冈山精神的点点星火,来与八十年前红军战士们留下的印迹汇聚融合。“巍峨的井冈山,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芒。”星火汇长河宣讲团的志愿者吴奇政面向在场听众,情绪饱满地说道。他细数着井冈山革命先烈们的艰难探索历程:从“三湾改编”到“茅坪安家”,从“割据局面形成”至“成功会师”,桩桩件件皆是先辈们革命精神的生动写实。
宣讲团成员在清水湾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 胡秋月 摄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是全体中共党员必须铭记的山,平南县与井冈山虽相距1452公里,红色的民族血脉仍旧时刻紧密相连。我们要在这座红军走过的小城里,根植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发扬时代精神,让星星之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燎原之势。”宣讲结束后,新民村党总支书记张天菊向大家谈及她的感受。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每个中华儿女的身体里,都汩汩流淌着传承至革命先烈的红色血脉。经此实践,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子们作为新时代的青春力量,将不断坚定以革命先辈为旗帜的信念,以青春之小我,秉仁心与仁术,献无私之大爱,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使命风华。
作者:蒋美佳 杨成菊 马小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