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高教前沿》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弘扬教育家精神等话题分享了观点。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
中国教育在线:怀进鹏部长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需求?“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关键在哪里?
林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求。首先,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需提升其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抓住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这一核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其次,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此外,高校需要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原始创新,以基础学科研究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在“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上,最关键的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现实,加强科研攻关,将基础学科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基础研究人才的“中国范式”,扎根中国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不同地区、层次、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与环境,形成分类发展、多元和谐的办学格局,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中国教育在线:我们该如何去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西政有何经验做法?
林维:最优秀的学生在西南政法大学一定会得到最好的资源,学校一定要把最优秀的学生培养得更为优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西政的传统,过去的西政,今天的西政,未来的西政将一直如此,所以学校特别希望能把学生培养得更好。
2024年,西政首届拔尖班、特色班开班,开设了涉外法治拔尖班(民商法学院)、涉外法治拔尖班(国际法学院)、科技法学拔尖班、国际新闻与传播拔尖班4个拔尖班,监察法学特色班、公共法律服务特色班、区域国别法治特色班3个特色班,共录取223人。之所以开设拔尖班和特色班,就是为了选出最优秀的同学进行最好的培养,真正实现优中选优、优质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代表西政能力、西政水平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西政也在不断探索一条适合西政办学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更成熟、更高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聚焦培养理念,深入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推行分层分类、精准化培养,建设校级拔尖班、特色班,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开设双学士学位项目。
第二,聚焦实践育人,深入推动课程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模式创新,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面向,探索开设项目制课程、校外实践类课程,持续扩大学生非课堂学分比例。打造校外实践课程,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第三,聚焦学术提升,深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坚持学研结合,开展读书会项目,举办“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独立学术活动,培育更多未来学术新星。强化学术训练,通过职场模拟、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方式,培养具备高度学术素养、胸怀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的卓越人才。积极拓展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锻炼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与企业、政府等机构积极探索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动,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风光
中国教育在线: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重磅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不断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林维: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一个深刻且持续的过程,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第一,要明确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教育家精神通常包括热爱教育、勇于探索、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等特质。可以通过研讨、讲座等形式,明确并传播这些核心价值,使教育者深入理解其内涵。
第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参加专业发展课程,提升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分享教育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表彰优秀教师,树立榜样。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他们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品德、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引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促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如资源倾斜、特殊教育服务等。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第六,倡导终身学习。鼓励教育者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社区学习机会,支持个人成长。
第七,开展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教育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分享研究成果,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第八,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第九,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反馈进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教育方案,确保教育家精神的持续弘扬和践行。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