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而言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任务,而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新机制的探索在一些高校已经提上日程。
确权改革试验区
作为首批认定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既是示范单位,也是受益单位。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出台的一号文件“西南交大九条”,拉开了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
201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23项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并将“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推广到全面创新改革8个试验区。
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5月,科技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
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设计者、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把这一改革举措形象地比喻成“分粮和分地”的关系。他说:“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相当于分粮,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相当于分地。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先转化,后确权。而我们这项改革是先确权,后转化。”
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康凯宁发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还需要在基地建设的框架内,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充分条件,如“天使前投资”“转化人激励”等,从而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位来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有一点担心:“政策突破越大,老师们越不敢当‘吃螃蟹’的人,因为顾虑也多。”要打消老师们的顾虑,还需要高校管理部门让政策的实施贯彻更有说服力。
2016年,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作为早期“吃螃蟹”的单位,在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四川大学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确立了“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四川大学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部长武梅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四川大学,作价入股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可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享有50%~90%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收益权。”
赋权机制先行者
作为首批高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在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专事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上海交大知识产权公司,并尝试采用“授权投资、权利分割”的赋权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群彦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于2015年底采用了“产权分割+授权投资”的创新机制,将科技成果以一元“名义价格”、将知识产权所有权按照60%的比例赋予科研人员,打通学校参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通道。
刘群彦解释道,在转化前将科技成果回归到知识产权的权利本质,上海交大以一元“名义价格”协议定价,先行先试,并对科研人员进行部分权利的赋予,体现了国家科技成果“赋权”的本质要求。
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学还独创了支持教师创业的完成人实施模式。“学校将知识产权按照一定价格协议转让给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按照30%的比例与学校形成债务关系,并承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向学校支付。”刘群彦说,“科研人员获得科技成果所有权之后,以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到其自行创办的企业。”
以“汽车动力总成”项目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出资262.5万元购买学校知识产权,经评估后加上货币共计1500万元出资到持股平台上海智邦源公司,智邦源公司又出资到交大智邦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现了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的混合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先行先试的赋权探索,激励了教师的创业积极性,在上海高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19年底,上海交通大学以赋权方式支持教师的创业公司已达45个,涉及科技成果近300项,拉动社会投资超过23亿元。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在沪高校,以各种模式开展的作价投资案例也超过了20个。
成果转化护航人
“我们一直按照三段指标评估法和区间法对科技成果成果展开评估,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首都师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奕向《中国科学报》介绍了学校科技成果评估和诊断的方法,“科研项目在立项前、研发中和成果应用三个阶段,学校会分别找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进行论证,并使校方、成果团队和企业方在每一阶段就该项科研成果的价值达成的一致意见,立项前,我们会关注成果的可专利点和可应用领域,进行以应用为导向的开发;研发过程中我们会进行竞争情报分析,进行专利挖掘和布局,动态评估成果成熟度等级;应用阶段,我们会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对成果评估一个价值区间,帮助项目方设计最合适的成果转化路径”。
一年前,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力特)成为首批登陆科创板上市交易的公司。铂力特成立于2011年,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研发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的单位之一,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样本之一。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卫东团队在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方面造诣颇深,他是铂力特的首席科学家,为铂力特制定了“金属3D打印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定位。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少走弯路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和商业运营需要相辅相成。“这需要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
西北工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设立首席科学家,负责企业技术发展规划,首席科学家一般由学校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当企业发展方向违背其组建初衷,首席科学家可行使一票否决权,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不偏离正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