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并不简单。这需要将线上教学工作落细落实,补短板、解难题。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部署,为做好“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的教学运行保障工作,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天津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们早早地便为疫情期间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滞留湖北的教学指挥员
黄闪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副院长,本想在湖北老家过完年就返津的她,受疫情影响,滞留在了湖北老家。为了做好线上教学期间的教学准备,她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召开微信群会议,统一线上教学实施细则的总体思路。她牵头提前拟好线上教学实施细则,分别微信群组织教研室主任、督导组讨论,细化再细化,最终确定“在线直播+慕课学习”的实施方案。
为了让老师们尽快掌握线上教学的操作方法,她还拍了小视频,介绍网络平台的最简版操作程序,放在学院微信群中,并提醒老师们进行提前测试。同时采取一对一沟通的方式,针对操作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私下微信,做好每位老师的解释工作。
搬进朋友圈的思政课堂
杨凡老师在假期积极探索疫情时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及时将思政课堂搬到了微信朋友圈,引伸到学生的生活场景中,积极调动学生“停课不停学”的热情,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杨老师通过每日分享、点评同学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厨艺手工展示,直播俯卧撑运动等方式,寓教育内容于文艺抗疫、室内健身抗疫和生活小技能抗疫等“花式抗疫”的形式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安心居家抗击疫情,积极乐观共克时艰。杨老师坚持“贴近学生思想,走进学生生活”的原则,充分调用学生的自觉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为素材,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注入到对学生的认识导向、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中。
“大教授”变身“小学生”
杨丽英老师是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教授,始终从事思政课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自有一套独到的教学理念。但在“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这位“大教授”谦虚的变成了“小学生”,努力向同事、向家人、向学生学习新技术、新手段。杨老师说:“特殊时期采取线上教学,那就要把‘线上’的优势体现出来。要帮助学生整合网络资源,提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线上教学中发挥老师的主体性地位。”她借助VPN远程访问学校图书馆,查找下载相关资料,并借助各类线上课程平台,为学生推荐多种学习资源。课前,杨老师跟学生们建微信群,共同测试教学平台,还设计了三套预案,防止网络拥堵。她还为此特别增容了家里的宽带。上课当天,同为教师的女儿还当起了杨老师课堂的义务助教,共同完成了杨丽英老师的线上“第一课”。
战“疫”中的思政理论研究
疫情面前,思政课教师们把使命担在肩上,积极思考如何发挥好主渠道作用,通过这场疫情讲好开学第一课,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并做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成员侯静婕以《在‘停课不停学’“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隐性教育优势》为题撰写了理论文章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转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甄文东应邀为《天津教育报》撰写理论文章《讲好“疫情”课,过好“疫情”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