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成就冠军的力量——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辩论队夺冠侧记
2025-01-20 09:07:00
天津职业大学

  2024年天津市第二届高校思政课教师辩论赛决赛现场,当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的一瞬间,天津职业大学代表队的八名队员激动地跳了起来,紧紧拥抱在一起。

  历时三个月,四场辩论赛,四道费尽思量的辩题,辩出了天津职业大学历史上的首次夺冠。

  场上,是一次次唇枪舌剑的交锋,一场场高强度、压力爆表的团战,一回回将对手“挤”到逻辑的墙角里。打赢的对手里,有三个后来获得本届比赛的亚军、季军、殿军,有两个曾是上一届比赛的亚军和季军。

  看得见的,是含金量,是胜利时刻,是尽情欢笑。

  场下,是几个月里日以继夜地备赛——每周至少四次集中研讨,即便夜色深沉,会议室的灯仍在亮着,热火朝天的讨论与静静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对比;团队的词典里,“周末”两个字从来不等于休息,头脑风暴的间隙权当调剂;有的队员赛前生病,为了恢复嗓子先后吃了十几种药,有的一边给生病的孩子线上买药一边也不断了参加群里的讨论,有的几个月没回去看父母,家人来探望却扑了个空……

  看不见的,是含“辛”量,是不遗余力,是各种艰难。

  用看不见的付出成就看得见的精彩,天津职业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们,凭此在辩论赛中取得一场场胜利,而在赛场外,上好一堂堂“大思政课”、实现春风化雨,也得益于同样的育人之道。

  天津职业大学代表队成员(前排左起:陈晓青、李宝佳、谭银;后排左起:孙良勇、薛媛、邵芳菲、郭瑢、李福鹏)

哪有什么稳赢,不过都是不遗余力

  八位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成代表队的时候,除了队长李福鹏参加过上一届辩论赛,其余队员只有一位在上学期间有过打辩论赛的经历。

  三个月后,曾经的“小白”不但站上冠军领奖台,而且每场比赛都有一人获得当场的最佳辩手。一辩陈晓青的大气、二辩孙良勇的幽默、三辩谭银的博闻、四辩李宝佳的睿智,都给评委和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多扮演智囊团角色的邵芳菲、薛媛、郭瑢虽出镜不多、话语不多,但每当她们坐在场下,全神贯注记录辩论、分析对手的时候,就是会给人一种“我在”的踏实感;队长李福鹏不说话则已,一开口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带动队员的思路飞速运转。尽管比赛已经结束多日,但和队员们坐在一起聊天时,仍能感受到他们在赛场上各自带有怎样的气场,并将之带回了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那些身经百战后的成熟、杀出重围后的从容,仿佛刻在骨子里,成为他们未来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在生活里面对自我的鲜明印记。

  三个月的切磋琢磨,三个月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升,百炼,因而成钢。

  而炼,是一个思维不断破局的过程。

  决赛的辩题,是“当代青年应该活得更理想还是更现实”。作为反方,队员们要从“活得更现实”这个角度去立论。

  这是一个不太好作答的题目,稍不留神,就会落入“现实=功利”的逻辑陷阱。

  一次次思路碰撞,一次次寻找破题角度,反复看资料、读历史,队员们致力从实践给出的确证中找到答案。当目光聚焦在“实事求是”四个字上面时,他们豁然开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蕴含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何尝不是“活得现实”应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做事方法?何尝不是对空谈理想最有力的驳斥?

  思路打开,循理、循据,对手无可辩驳,一场场胜利,都建基于此。

  破局,是碰撞出来的,甚至经常是自己难为自己的结果:

  团队里有“蓝军”,扮成对手,设想出新观点、刁钻的角度,一次次把自己人逼到墙角里,逼出应对之法,很多时候,她们设想出来的诘难,比对手在赛场上表达出来的还要多、还要凌厉;

  为了找到理论和现实依据,队员们往往要爬梳数个领域,深入挖掘能找到的资料,从里面挑出最合适的内容;

  辩手的发言稿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磨,内容架构、上口程度、表达语气,有一点瑕疵都不成,到最后,大家连平日说话都不自觉地押韵、找节奏。

  从来没有稳赢这一说,所谓稳,都是准备到极致、全力以赴换来的结果。

  脑子里就没别的事儿了——这是队员们的普遍感受。半决赛的时候,辩题是“现代社会发展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团队也是站在反方,证明更需要专才。薛媛在回家路上买糖葫芦吃,味道还没吃出来,却吃出来一个想法:所谓复合型人才,就像是一颗糖葫芦,虽然外面裹着糖、撒着芝麻,但山楂永远是主体,所有味道都是围着山楂转的,这就像一个通才必然首先是一个专才,所有的技能增长都是为专才服务的。李宝佳的脑子也整天琢磨这个题目,孩子和她聊天,无意中问她“妈妈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脱口就说“我是个专才”,说完才发现,好像有点言不对题。

  提起这些细节,队员们自己都笑着说:魔怔了。可是就像《霸王别姬》里说的:不疯魔,不成活。多少成功,不都是这么取得的吗?职业教育始终追求的工匠精神,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就是一种“魔怔”吗?

  成就冠军,靠的就是这样的“魔”力。

从共情到共鸣,辩论赛亦是思政大课堂

  半决赛中,李宝佳在结辩时说:“一句话概括对方,就是通才像一把能开很多锁的钥匙,却没问钥匙最想去开哪把锁。君子谋道不谋食啊,人是有热爱和选择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座各位寒窗苦读十余年,人到中年还致力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精进ppt技能、学编辑视频、拍微电影,还学着打辩论,可这一切都是因为要讲好思政课的这份初心啊。”

  听到这段话,场下的评委和其他参赛的思政课老师无不笑了起来。

  随后,这位四辩话锋一转,谈起了那时刚刚去世的叶嘉莹先生,述说“专才”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此时此刻,不由得想起叶嘉莹先生的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最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做选择的机会与能力,但社会更需要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勇气和担当。”言毕,刚刚还在微笑的听众陷入了沉思,没上场的队员们发现,一位评委的眼泪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唤起共情,进而激发共鸣,是为辩论取胜之道,备赛、比赛中的一切着眼点,都在于此。

(比赛现场)

  单场辩论赛的时间不长,辩手的发言都不会太多,但每一次团队准备的发言提纲都包含海量文字,决赛那一场,每个辩手拿到的发言素材多达一万五千字。

  内容的涉及面不广不行,否则视野与思路会受局限;道理阐释不深入细致不行,否则语言无以产生穿透力和说服力;观点和素材老旧不行,否则没法给评委和听众带来新鲜感和吸引力。向宽处、深处、细处、新处去不断挖掘、探索,让备赛过程始终保持着高强度、高标准,为的就是在共情和共鸣上做足文章,也因此成就了天职教师在赛场上的一个个精彩时刻。

  “你要想在比赛中输出一杯水,赛前就得准备一桶水。”

  “打辩论往往是一个想‘梗’的过程,会抖包袱的人才能抓住听者的心。”

  “论据、案例要不停刷新,去年的例子都可能陈旧了。”

  队员们说起备赛时的种种心得,你一言我一语感慨不断。忽然,有人冒出一句:这备赛和备课多像啊。大家顿了顿,彼此看看,会心一笑。

  同样是抓住人心、打动人心,同样是寓价值引领于生动的内容输出之中,辩论小赛场,成了思政大课堂的一种折射。载体有差,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方法论是不变的;听众不同,但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价值追求是相同的;内容各异,但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逻辑是一致的,而这些,无不是开展好思政教育的要义所在。

  同样,对身为思政课教师的队员们而言,三个月的参赛过程,就是一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过程,无论是理论功底的锤炼夯实、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探索,还是意志品格的不断磨炼、团队精神的培养塑造,都使他们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强壮了筋骨。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需要这样的“淬火”。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教育才会闪烁出更绚丽、迷人的光芒。

  成就冠军,更离不开思政教育的力量。

(获胜合影)

着眼大格局,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支能言善辩的思政课教师辩论队伍,其实是天津职业大学多年来建设“大思政”格局,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一个缩影。

  ——从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到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天津职业大学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高标准建设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建成全国首家工匠精神体验馆,再到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情况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待遇相挂钩,学校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完善育人机制,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从校内的共研共修,到与企业、行业共同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新生态,再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政、行、校、企携手,构建起校内外协同育人、多元载体支撑的思政育人空间。

  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天津职业大学通过构建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大格局,实现了“四个显著提升”: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评价显著提升。

  今天,走进课堂,妙语连珠的老师们,正在用生动的案例、深刻的说理持续打磨“金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走入校园,随处可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正在时刻浸润和影响着全体师生的“三观”。

  走上社会,丰富多元的社会实践,正在一次次给参与的师生们带来深刻的触动……

  思政的力量,已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文化传承以及“双高计划”建设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增强全体师生的“四个自信”注入强大能量。

  思政的力量,仍在不停驱动天津职业大学迈出办学治校的坚实步伐,迈向精神更加振奋昂扬的未来。

  围绕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