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论校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
2020-12-08 14:20:00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 本站编辑 曾艾琳

  作者:子重仁 孙学强

  校训是学校教育哲学具体显现,是学校文化、理念、精神、目标、期望的高度融合,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引领作用。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内涵,是学校的品位,更是一所学校着力追求的价值及永远为之奋斗的目标。校训是依据教育宗旨,体现教育理念,寄托教育理想,体现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具有教育、管理、经营、发展功能的教育文化经典,是一所学校个性化的“教育方针”和“行动纲领”。它是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有宣传功能;是师生共同的“座右铭”,有软约束力;是学校的“隐性课程”,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学校的“灵魂”,指导教育行为并彰显办校特色。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校训是:“识好歹、知进退、懂感恩、守本份、有专才”。我校的校训文字精炼,通俗易懂,也便于记忆。几乎每一个进入学校的人看到我们的校训,都会受到震撼。因为这15个看似简单词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工作、生活智慧,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种表达方式。有的学校校训,如“明德至善,知行利物”是昆明学院的校训,而“明德至善”出自《大学》,“知行利物”出自《尚书•说命上》,校训寓意深远,很有文化,但是若不查找典籍或古书,虽然认识字,但不能准确地理解其意,也就难以直接“触及心灵”。

  本文尝试以新的视角解读校训,深入挖掘校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与现代大学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品牌项目,为我校构建文化品牌项目领航的校园文化大格局体系提供支撑点。

  识好歹:所谓识好歹就是要明理,即师生员工要能够明辨是非,而能否明辨是非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识好歹,则秩序井然,轻松愉快,和谐现;不识好歹,则秩序混乱,劳民伤财。

  知进退:知进退是一种智慧,也是方法论。殊不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到一个国家、集体,小到个人,绝不可能无所不能。知进退,就是要扬己之长,最大限度地推进事业持续发展;避己之短,就是不要用自己不擅长的短处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就会把事情越弄越糟糕,最后失去自信。

  懂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大格局、大胸怀、大包容!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感恩我们的国家、亲人、老师、同学、同事,感恩董事长搭建的大平台,使师生员工能够生存、发展,在学校的大平台上演绎出威武雄壮、无悔人生的大戏。我感恩、我幸福。

  守本分: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守本分,不等于墨守成规、不图进取。守本分,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待人上,不宜巧言令色,相互攀比;在对待上级领导上,不宜阿谀奉承,投其所好,欺下瞒上,报喜不报忧。守本分,做人方能从容;不越位,做自己该做的事。从长远看,守本分是一种坚韧的智慧。

  有专才: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有事业心、责任心、敢于创新、专业和学术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专才。只有集体的事业发展了,个人的前途才有希望。个人应成为国家、集体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应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用之才!要有专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耐得住如此寂寞、艰辛的探索,才能找到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专业和学术领域的专才。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品质”。学习之自觉,创新之意识,实践之能动,自由之思想,科学和人文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一所追求做强做长的学校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些内容常常化为校训的基本元素。

  以校训为文化载体创构品牌教育。校训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和校本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它既是独特的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经得住历史发展的考验。我们要从宣传学校文化脉络,树立教育品牌,创设“学校形象个性化识别系统”的思路来设计校训的解读和宣传引导,以此促进和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品牌教育的创构中如何避免校训的口号式虚化,发挥现实有效的文化引领作用,其基本策略在于设计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校训师生共读、校园文化创意、专题情境营造、学校发展设计等主题教育活动,建构“文化效应场”,使校训的精神品质深入人心。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体现校训精神的文化氛围。

  一、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创新与文化引领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以体现新时代、高品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着力深化实施“文化铸校”战略,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全力构建以“识好歹、知进退、懂感恩、守本分、有专才”的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途径,使学校的核心文化得到深入延展,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引领力。

  二、培育制度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根基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关键连接点,是校园文化整体性、长久发展的系统保障。因此,学校的制度构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围绕全面育人的内在需求,坚持文化引领,充分体现“先成人,后成才”的学生全面发展主张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相统一,做到“制度规范、执行严格、管理科学”。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通过外化的形式逐步固化为师生自觉养成的规范行为和良好的文明意识,促使全校师生自觉遵守和维护,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引导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为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根基。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境界和品味

  聚焦开发承载校训内核、底蕴深厚、境界高雅的文化品牌项目,不断彰显和丰富云工文化元素,构建文化品牌项目领航的校园文化大格局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铸造大国工匠精神

  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要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有专才”的特色原则,建设和发展以大国工匠为主题、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的指导和支持,不断推出专业文化建设精品。

  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及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的科学家、工程师、技艺高超的大国工匠,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尊重,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同学们坚定信心,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锤炼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锐意进取,成就自己的梦想。

  要把“大国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从教师开始做起,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践行三种精神,即: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并把这三种精神传递到每一名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表率。全体教师要根据各自的专业属性在教学设计、技术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渗入工匠精神教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047755702 2020-08-06 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