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校长专访丨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黄升昊:办学校、做教育,需要“一身正气”
2020-11-26 10:2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人物名片

  黄升昊,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师大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课改实验优秀教师,教育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学科专家组成员,曾荣获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江干区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所有的事都要遵循规律慢慢来;教育要以小事慢慢地去浸润,去渗透,到关注人一生的发展。

  ——黄升昊


  校说新语:昊然正气

  原意:正大刚直的气势。

  新意:行走在采三校园,身着黑色西装的黄升昊校长总是一身正气。不论年轻时初当老师,还是担任多年校长主张办学方向,他都始终坚持从小事着手,成就孩子的教育,老师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如今,黄校长即将步入“天命”之年,他更加看重一所学校发展中的正能量,以及老师和孩子身上的正气。因为在他看来,校园里有了“正能量”,也就有了发展的基石。

  物件介绍——《2017年儿童节礼物》

  这是黄升昊校长在2017年儿童节为校内全体教职工的子女们准备的一份礼物,竖长精致的礼盒里是两支不同的毛笔,由黄升昊校长亲自挑选定制。礼盒表面上,黄校长题“幸福童年”四字,并写上孩子们的名字,留下落款。这不仅寄寓了黄校长对教职工子女的关怀,更体现了其教育需要情感,管理更需要关怀的办学理念。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陈昊昱 胡语彤)20世纪80年代,在杭州仓前的农村,有一位小学校长,他非常受人尊敬——整个村里,不少人曾经都是他的学生,即使没念过书的人,见了面都会笑着道声“黄老师好”。

  这位小学校长,就是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下简称“采三”)校长黄升昊的父亲。老黄之所以备受尊敬,不仅仅因为他是当时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还因为他常把“助人为乐”挂在嘴边,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他还常常教导儿子:“做事情要有样子,做人要学会帮助人。”

  那时候的农村,很多人都目不识丁。有位村民,怀揣着远方亲戚寄来的信求助老黄。夜晚的屋子里,老黄就着昏黄的灯火,为村民一句一句地念信。念完了还不算,老黄又将信纸仔仔细细地摊开,根据村民的口述写下回信,封上封口、写明地址与收信人。

  年幼的黄升昊,听过无数声“黄老师”,他在村民的来来往往中,不知道看着父亲读了多少封家书,写了多少封回信。“老师”这两个字似乎轻飘飘地就落在了他的心上,日积月累却沉进了心的最深处。直到黄升昊真正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一切都宛如“顺水推舟”一般自然。

  床头上“挂”着一条蛇

  黄升昊不想在父亲的“保护”下当老师,所以当年湘湖师范毕业后,他主动要求离开仓前老家,选择来到当时属于临平片的九堡任教。

  由于地处偏僻,黄升昊去学校报到当天骑了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那时正值漫长暑假尚未结束的八月,他跟着村里管教育的干部走进一扇锈迹斑驳的大铁门,操场上随风飘扬着的、齐腰高的野草便进入了眼帘。

  这是他即将展开工作的“村小”。一个暑假的功夫,校园内荒草疯长,教室里的课桌椅七扭八歪地摆放着,地面到处坑坑洼洼,甚至有几个深浅不一的大水坑,扎眼地嵌在地上。

  1990年,黄升昊19岁,在这所村小,他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担任一名数学老师。

△年轻时的黄升昊

  初来乍到,黄升昊也顾不上想那么多,只想着赶紧把眼前的景象改变一下。于是,他花了一夜的时间将又脏又旧的办公室彻底打扫干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贴字已经破得往下掉了,我就自己裁纸,用美术体重新写好了字,把纸再贴到墙上。”黄升昊说。

  就是这个无心之举,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办公室好像变得更明亮了”,老师们说着,再一抬眼,就看到了墙上那抹浓重的“红”,裁成长方形的崭新纸张上写着漂亮的八个大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的工作就这么“新”的开始了,年轻的黄升昊身兼数职,像是一汪活泉,为这个村小注入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当时,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他们有了真正的“体育课”——黄升昊带着孩子们沿着村道跑步,做规范的热身与训练。甚至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场地练习跳远,他向校长申请购买了一车沙填沙坑。

△在采三,黄升昊仍旧带着孩子们一起跑步

  运沙车无法入校,黄升昊就借来了村民的箩筐,将沙子一筐一筐的从校门口运到沙坑里。直到晚上十点多,他才回到学校给他安排的那间小平房。

  房间里摆着一张床和一个蜂窝煤炉,空空荡荡的。因为离家较远,黄升昊就这么一个人住着,洗衣做饭,备课上课。有一次,他回到住处,一开门就看见床头上“挂”着一条蛇,一米多长,还时不时吐着信子。“我也着实吓了一跳,一下子不知咋办?彼此对视了一会儿,蛇却从窗口溜了出去……”

  虽然心有余悸,但黄升昊仍坚持继续住着。“年轻时候的苦不叫苦,更多感受到的还是了当老师的快乐。”黄升昊说。相比那些苦和累,更能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早上他一打开房门,门口地上时不时会出现的蔬菜瓜果。“学校地方偏,买菜不方便,我只能每周托学校打杂的阿姨顺便帮我买些菜回来,一般一周10块钱菜肉都有了。”黄升昊说,当地的孩子和父母都非常纯朴真诚,隔三差五就会把自家种的菜“偷偷”放到他的房门口。

  当老师两个多月后,母亲哭了一场,几度后悔没将儿子留在身边。而黄升昊却很高兴,因为这个村小因他的努力在镇运动会上从倒数进步到了第四名。

  从一个村小到另一个村小

  1991年,珠心算风靡一时,黄升昊虽刚工作半年,但由于出色的表现,得到了余杭县唯一一个珠心算课程培训的名额,“这是浙江省第一期培训班,班上有30多个人,脱产培训了三个月。”黄升昊说,在同年4月份,他考取了中国珠算协会颁发的4级珠算技术等级证书。在当时,这本证书的含金量非常高,相当于一个直达银行岗位的通行证,甚至比如今的会计证更具有专业难度。

△1991年,黄升昊考取的四级珠算技术等级证书

  1993年,黄升昊来到了九堡小学,负责珠心算的培养与训练。“那是我教书至今,教过的成绩最好的一个班,当时参加余杭县考试,全班平均分99分,100分就有26个。”黄升昊回忆道。在当时,他经常会在纸上用毛笔写下十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四位数或五位数,任意添上加减乘除,让孩子们做。通常,在普通学生还在看题时,他的学生已经算出了正确答案。

  这是黄升昊训练学生珠心算的一种方式。像这样用毛笔写满数字的纸,被作为习题库挂满了一整面墙。随后,带出了成绩最好的班级的黄升昊很快被委托任命,来到了另一个“成绩最差”的村小,担任教导主任。那一年,他23岁。

△1993年,黄升昊获珠心算指导奖

  怎么改变现状?黄升昊似乎仍旧是那个19岁简单而认真的年轻大男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动手,改变教室。

  他买来涂料,带动所有老师一起粉刷墙壁,并在外围的白墙上写下一句句漂亮规整的教育标语。等所有的教室都亮亮堂堂、焕然一新,他才仿佛打好了一座建筑的地基,坐下来着手改革校内的考评制度,挨个和老师们谈心。同时,他把成绩最差的班级揽到了自己手中。

  不到40人的班级,超出一半的学生无法及格。黄升昊用了一年的时间,让班里九成以上的学生都达到了及格线以上,把原本排名第八的村小稳定推向了全镇第四。

△黄升昊在九堡小学做教导主任

  之后短短几年间,黄升昊辗转了四所学校。墙上贴着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挂满整面墙的手工“习题”,粉刷明亮的教室……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鲜明印记。后来,黄升昊又面临选择,在反复思量之后,他放弃了继任校长的机会,来到了九堡镇中心小学,继续做他的教导主任,“比起行政工作,我更喜欢实干业务。”黄升昊笑着说。

  迟来的奖金

  2000年,黄升昊上任江干区数学教研员。作为一个农村出身且十分年轻的老师,选择走出这一步的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在不少人看来,他似乎并不能胜任教研员的角色。

  “只能不断地学习。”这是黄升昊应对压力的法宝。于是,每天晚上9点到12点,他都会一个人“钻进”书房,看书、思考,雷打不动。他说,四本数学教材被他翻来覆去地看了无数遍,就连平时出去听课,他也会把教材放在包里随身携带。“到后来,哪一道例题在哪一页,该怎么理解,我都知道。”那时候,一个学期下来,黄升昊听完了一百多节课。

  后来,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写出了一篇教学论文,被七位评委一致认可,获得的杭州市一等奖第一名。在重重压力下,他终于“石破天惊”了。

  在黄升昊担任教研员期间,有一天,九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忽然找上了门,他是来给黄升昊送奖金的。

△黄升昊在九堡中心小学当教导主任时期

  “当时,为了九堡争创教育强镇,我整理了装满40个档案盒的资料,连续一个多月晚上10点下班。”黄升昊说,资料交上去结果还没出来,他就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成了江干区的数学教研员。

  本来,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但时隔一年后,因教育强镇争创成功而得到了一笔发展经费,这位校长执意不肯“忘”了他,就怀揣着一份奖金登了门。

  “其实钱不多,但这一举动,让我感觉工作得到了认可,我发自内心的感动。”黄升昊感触地说,这份迟来的奖金,让他的“实干”之心愈加沉淀。哪怕在从教30年后的今天,他在采三仍旧坚持“脚踏实地”。

  黄升昊说,他喜欢上课,他总会尽可能地走上讲台,而在他的课堂上,也总能听见学生们的笑声。如今,他仍坚持做教研员时的听课习惯,经常走进老师们的课堂。若是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就和老师说:“我们调换一下角色,让我来上一节试试。”

  言传的建议远不如实际看到的课堂效果更加令人深刻,黄升昊在做校长之外,成为了采三青年教师的专属“教研员”。

  “还有什么困难吗?”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一份委派通知,黄升昊觉得自己会在教研员这个岗位上走完他的职业生涯,稳定地一直做他热爱的数学研究。2007年,江干区为提升教育质量落后的学校,需要一位兼具教学研究能力与从教经验的业务骨干,黄升昊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他不想离开教研室,不甘心地找到了当时区里的局长。本来以为会被强硬“通知”的黄升昊在那天上了永生难忘的一课。

  局长见到他时,没有说“你去了那要怎么工作”,也没有要求他“好好工作”。他和黄升昊说:“你去那边工作,有7个困难。你们一家三口每天早上出门,就要向三个方向走。”

  局长一一和他列举了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紧接着又告诉他,局里为他这7个困难提供了“7个解决方法”。没人接送孩子,就把家里唯一一辆车留给妻子,为黄升昊安排校车接送上下班;为了他们方便照顾孩子,就将同为妻子的老师调到了孩子所在的学校任职…诸如此类,局长为他总结了7个困难,当着他的面一一拆出来解决。

  最后局长问他:“还有没有什么困难?”黄升昊一时想不出了,不甘的心却早已平静下来,接受了这个命运的安排。

  也正是这堂课让他明白,最好的管理是“有温度”的,工作上有要求,生活上有关怀。

  2011年的冬天夜晚,刚下班的黄升昊撞见外卖员给校内的老师送饭,原来,这位老师是从外地过来的,住着又小又挤的合租房,平日里只能吃方便面和外卖。

  新教师的工资不高,房租温饱又两头施压,黄升昊想,这些年轻人过得太苦了。他立刻着手解决教师的吃饭问题,安排学校食堂提供 “爱心晚餐”,即方便便宜又有营养。

  而最难解决的住房问题,身为区人大代表的黄升昊呼吁多年,向政府提案:新学校应当建立部分教师宿舍。提案最后引起了重视,黄升昊站在话筒前,代表所有青年老师鞠了一躬。

  这一躬,让无数新老师在最拮据的时光里,有了一处停泊的港湾。2018年,新教师的住宿问题彻底解决,所有工作3年内的新教师都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入住教师公寓。

  “我竭尽全力为老师解决困难,让他们安心工作。”黄升昊说,这能让学校产生一股凝聚的“正气”,让每个老师都能对学校产生归属感。

  在过去十年,采三的教师团队从47人扩张到167人,“团结合作、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采三精神人人铭记,哪怕在离任调职时,黄升昊也会这样与他们告别:把采三精神带出去。

  一个教育者的决心

  刚接手采三时,黄升昊就决定接上老校长推行的“第三教育空间”,进行完善与深化。除了家庭、学校,社会被称为“第三教育空间”,是教育孩子成长的又一重要场所,但却往往容易被重视成绩的家长和学校忽视。

  “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与社会的接触,缺少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可能身为杭州人,却连杭州也不了解。”黄升昊说,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性”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他决定每周抽出半天,让孩子们在校园研究与实地考察中“走读杭州”,走遍杭州的博物馆、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

  这一行动无疑承载着巨大的风险。安不安全?成绩会不会受影响?面对家长们的担忧与质疑,黄升昊跟他们打了一个赌。“我说先试一个学期,如果孩子们成绩下降,后果由我承担,我们尽力挽回,这个项目就不做了,如果好,我们就接着做。”

  赌约定下,黄升昊表面底气十足,心底却难以避免的紧张。但他没想到,在期末区统考的抽测后,这些学生们交出了让所有人惊喜的答卷:采三拿了语数双满“冠”,数学平均分高出第二名一分有余。

  家长们解决了成绩顾虑,“走读杭州”终于有理有序的展开了,安全预案齐全,每个班至少安排两位老师带队。黄升昊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读杭州”时,学校里的老师们都走空了,他一个人留守办公室,盯着手机,看着定时传来的报告人数,反反复复的松一口气,又松一口气。

  他甚至节用校内开支,只为能在经费紧张的环境下,保住孩子们的走读杭州之旅。黄升昊拒绝了不少主动想经济支持活动的家长们,坚持不收一分钱。

  “只要为学生发展的事,付出再大也不为过。”他形容这是为孩子的教育守住的底线,“我们教育者要做好这样的决心。”

  采三有一张沿用至今的“选票单”,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老师提供的课,而有些呼声很高却未开设的课程,黄升昊皆认真考虑了如何为他们实现“课程梦想”。曾经有许多城里的孩子想学“种植”,黄升昊便联系农民租了四亩地作为孩子们的课程基地,有次,有些学生想学法语,学校的老师却没有能教法语的,黄升昊仍旧满足他们的心愿,请了个法语老师来特约授课。

  尽管要花费很多心思,甚至法语课后来因为难度取消了课程,黄升昊也不觉得白费力气,因为个性课程发展之下,孩子们能够释放天性,追寻自我。

  “我们采三的学生自信,阳光,善于交流。”黄升昊同样自信,且有些自豪的说道,走读杭州的影响是藏在骨子里的,日积月累改变孩子身上的气质,与看待社会的目光。在一次区调研当中,采三有47.4%的学生认为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超过了全区平均值的一倍。显而易见,他们已经不仅熟悉“社会”,并且更重视在“社会”中发展了。

  礼物

  “骑竹马,弄青梅,两小无嫌猜。青春正好,风月无边,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副精致的卷轴缓缓展开,红底黑墨,字若游龙,写尽一对新人相遇、相识、相爱、相知的红尘故事。

  这是一幅由黄升昊亲自撰文、书写的证婚词,将要送给学校里一位近期结婚的年轻老师。

  因为校内青年老师居多,这样的证婚词黄升昊写过至少十几副了,每一幅他都会提前了解新婚老师与伴侣的故事,花上半天的时间打草稿,再准备笔墨,誊写在卷轴上。黄升昊戏称,自己已经是采荷的证婚专业户。

  像这样的“礼物”在采三数不胜数。六一儿童节时,黄升昊亲自为教职工子女选了两支毛笔,精心包装之外,亲笔添上“幸福童年”与孩子的名字。一位老师当时怀胎刚显肚子,也替孩子收下了这份独特而珍贵的“出生礼物”,珍藏在家里。

  黄升昊还曾经给全校六七十个老师各写了一封信,花了他一个月。信上细致地写了许多具体的事,每一封内容都不同。在热闹的集体聚会上,黄升昊将信一封封交给老师们,向他们曾经付出过的努力和展现过的光彩表达了肯定与感谢。

  原本热闹的聚会忽地寂静了,鸦雀无声里,有几位低头看信的老师忍不住流下眼泪。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年轻男老师,怕打破这样的寂静,索性跑到卫生间里哭了一场。

  这些“礼物”,其实更像是一份份“温情”。黄升昊说:“作为管理者,应该看到老师们的辛苦与付出,尽可能地做一些小事去鼓励、肯定他们。”

  这也是黄升昊一直自豪的一点,整个采三非常团结,学校就有“正能量”,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校园里,办公室里,教室里,时不时就有黄升昊留下的书法印迹。作为一个理科生,他不仅会写“证婚词”,又更有一手好书法。

  其实早在1987年流行硬笔书法的年代里,就读中师的黄升昊只算得上字迹规整。第一次参加板书比赛一无所得的他,被高年级优秀的板书狠狠的刺激了一把。

  从那之后,黄升昊几乎每天都在练笔。平时练硬笔,周六练毛笔,从未间断。直到后来他重回板书比赛,斩获硬笔书法一等奖,他也真正爱上了书法。

  “下决心去做,便一定能做成。”黄升昊从不畏惧让自己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因为极限的考验之上,意味着新的突破。

  最近,他重新拾起了以前的跑步,每个月设定了100公里的目标,一周有两到三天提前一小时到校跑步,一直跑到七点才离开。他的打卡坚持带动了许多教师也开始运动起来,甚至影响到了老师的家属开始运动。

  在运动与工作二者之间,黄升昊一直在寻找那个动与静最佳的平衡点,他认为所有的事都应当遵循自然的“节奏”,包括教育。“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所有的事要慢慢来,遵循自然的规律,从小事慢慢地去浸润,去渗透,关注到人一生的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IMG_7455.JPG
微信图片_20210120171554.jpg
微信图片_202010281554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