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实习记者 鲁少辛 通讯员 杜晓哲)“感谢陈体铭同学对民俗博物馆的支持,希望全校广大师生向陈体铭同学学习,关心和搞好民俗博物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留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近日,温州大学民俗博物馆万军向温州理工学院发来感谢信,对于该校毕业生陈体铭捐出百余件精心收藏的民俗物品表示感谢。
陈体铭是温州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室内配饰专业2020届毕业生,他品学兼优,大学期间不仅自己勤工俭学完成学业,而且还创立了巨鹿手工坊招收贫困大学生,以勤工俭学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不仅培养了贫困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要学会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很多人眼中,民俗文物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什么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民俗文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呢?这也源于陈体铭小时候的经历。
“我从小大多数时间跟我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我的外公他是做竹编技艺的,所以从小也有一些耳濡目染。开始对一些手工艺品比较好奇,但那个时候年龄较小,无法参与其中。”陈体铭深情地回忆,小时候身边经常能看到有些老人家丢弃一些民俗用品,我觉得很可惜,自己也知道这些是很难制作。
基于这样的想法,陈体铭开始悄悄地收集,因为年纪尚小,能力有限刚开始的藏品都是别人弃之不用的家具、农具等,但是他也视若珍宝,因为他从中看到了生活的气息、闻到了乡土的味道。到了大学之后,他选择了室内配饰专业,因为专业的原因非常喜欢手工,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慢慢了解到非遗的一些概念,所以就开始进行了更专业、有选择性的收藏。
陈体铭先从身边开始收藏,尤其是家里老一辈使用过的民俗用品,然后随着视野的扩大,就会在很多场合看到更多自己喜欢的藏品,然后又在自身经济范围内就有选择性地进行收藏。另外他很喜欢去考察,比如去一些古村落等,经常发现有些藏品被当地老人丢弃了,但是觉得还是蛮有用的,就进行收藏了。
而这样的经历,对他专业的提升也帮助很大,他说:“通过学习,可以提取手工艺品上一些造型和纹样,都是可以帮助我在创作时带来一些灵感,提升工艺美术美学,弥补自己一些专业性的不足。”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民俗物品微不足道,但是其实每件藏品后面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人故事。对于陈体铭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圆木家生,就是以前的老一辈人的嫁妆。
这件藏品是一位老婆婆送给他的,有一次在考察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老婆婆。在聊天的过程中,老婆婆一听到他喜欢这些工艺品,并听他讲了自己的初衷和爱好,便觉得年轻人竟然会对这个感兴趣,有些不可思议,但也知道学生的经济条件不是很高,所以就把自己的嫁妆赠送给他了。
为了让更多人的年轻人去了解民俗文化,更好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与传承,陈体铭决定把自己在校求学期间辛苦收集的百余件藏品,捐赠给大学期间经常去的民俗博物馆。他说:“自己一个人收藏欣赏,不如让更多的学弟学妹参观了解,将这份温州民俗文化更好传承,以后我还会继续收集这些民俗文物,同时也会利用自己的专长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创新建设中去。”
“这些藏品是陈体铭同学为汲取民间工艺美术品养分,提高自己的室内设计水平,花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从民间收藏来的。”万军表示,这些藏品主要有陶瓷器具、木制生活用品和竹器以及一些瓦当、花版雕刻等,品相完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有些是我们民俗博物馆没有收藏的,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温州地方民俗以及地方民间美术工艺,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