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鲁少辛 通讯员 吕旦丹)依傍于运河的杭州市人民小学是一所拥有112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它原先是由杭一棉子弟学校和麻纺织厂子弟学校合并而来。现在就读的学生也有不少是杭棉厂、麻纺织厂职工的后代,所以棉麻就像是植入学校历史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组建种植社团,为了达到以劳启智,以劳练能,以劳育德的教育目标。学校挖掘校史资源,传承觉民之志,尝试在劳动中开展“棉麻韵”的项目研究。
第一篇章 传承:棉麻文化寻根,弘扬劳动精神
人民小学劳动教育以课题为引领,开展了市级规划《农耕园:PBL视野下小学生劳动教育载体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倡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因此,学校的农耕园成为了同学们最受欢迎的劳动实践场。学校的百年历史更是让人民学子们对棉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为了迎接农耕园里的“棉花朋友”,同学们对棉麻种植知识也空前高涨。
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采集土壤,检测土壤成分,在PH试纸上测试土壤酸碱性,对棉花种植条件进行评估。在农耕园里第一次种植失败后,同学们也毫不气馁,深刻分析原因,再次进行棉花自主育苗,记录棉苗生长情况,体会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为了让“棉麻韵”成为更适合学生的劳动项目,学校还曾多次邀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徐志豪博士来农耕园实地考察,为农耕园精准把脉。今年秋天,学校农耕园里总算迎来了棉花开花结果,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挂满枝头。同学们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棉花,一个个也乐开了花。
同学们还体验了一把采摘棉花的乐趣。这可是农耕园种植棉花后第一次正式采摘,同学们直呼身为采“花”员太幸运啦!特别惊喜的是同学们还从采摘下的棉花里剥出了种子,打算来年播种下去。
采摘好的棉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途?一连串的问题就像小汽泡一样从学生的脑海中冒出来。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咨询师长、思维碰撞,了解到棉花不仅仅只有纺纱织布,原来还可以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呢
充分了解过后,同学们对手中的棉花更是视若珍宝,大家打算尝试制作棉绳、做棉签、棉花画、棉花花束等一系列作品。大家找来美术老师帮忙,用自己采摘来的棉花小心翼翼地作画,试着用学过的扎染的技术将棉花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变成漂亮的棉花花束。
通过一次次的体验与尝试,同学们与棉花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仿佛真的与棉花交了朋友。看似不起眼的棉麻,就像是神奇的魔法师,可以变成这么多美好的事物,这让孩子们对棉麻刮目相看,不禁又多出了一份喜欢,不停地追问劳动老师下一次棉麻播种的时间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初的浙麻子弟学校,就是你们现在人民小学的地址啊!”为了让人民学子了解浙麻的故事和其蕴含的精神,杭州市人民小学的学生走进温州路社区,一起聆听了老浙麻厂的优秀党员代表钟建平讲述的浙麻厂的故事。钟建平自豪地表示,当年的浙麻厂在杭州市的工业企业中长期名列前茅,是拱墅区工业文化的象征。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浙麻厂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但是浙麻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目前,温州路社区内建设了以浙麻文化主题广场为主的大厂精神传承基地。
在温州路社区党委书记徐斌的带领下,人民学子还参观了位于社区内部的文化长廊。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镶嵌着老照片的墙面,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当时浙麻厂发展的故事,奋斗的荣光。同学们边走边看着照片中朴实无华的脸庞,聆听着徐书记的讲解,纷纷表示要向浙麻人学习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二篇章 创新:鱼菜共生创建,彰显劳动科技
除了有劳动体验的“农耕园”,人民校园还有富科技含量的“智慧农场”。这里建有鱼菜共生(Aquaponics)新型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与水耕栽培(Hydroponics)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这里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看鱼、喂鱼,更可以探索鱼菜共生的原理。
第三篇章 延展:农耕器具展示,了解劳动的智慧
学校北一楼布置的农耕文化长廊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展示了农耕器具,引领城市学生认识农具,体味农耕文化和习俗,感受劳动的智慧,营造浓浓的农耕文化环境。
一园棉花,绽放着育人的芬芳;一缸鱼菜,蕴含劳动科技的魅力;一廊器具,凝炼农耕劳动的智慧。杭州市人民小学积极践行“五育并举”,致力于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运用,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其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还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扮靓走廊”“今日我当家”等特色劳动活动,接下来的日子里,杭州市人民小学还打算结合百年校史开发一系列的“棉麻韵”课程、拓展开发“鱼菜共生”课程,在传统和创新中迭代升级劳动教育故事。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