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财经学院艺术乡建十年探索:如何让“一阵风”变“扎下根”
4月初,宁波市东钱湖洋山村迎来一群大学生。
他们是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在张宁老师带领下,对大松岭登山步道调研,并通过课程作业的形式对步道景观节点进行设计。接下来,张宁还将集合艺设学院和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完成动态视觉设计,准备古典民乐表演,“上春山”登山节紧锣密鼓筹备中。
每年,宁财院艺设学院要对接多个村社,通过“艺术乡建”把学生拉入真环境,做真项目,解真问题,10余年来从未间断。也正是依托“艺术乡建”,该院建构校村政企协同育人机制,统筹规划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打通了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用创意点亮乡村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长效机制
构建艺术乡建与人才培养双提升的格局
张宁不光是宁财院副教授,还是第14批宁波市派农业工作指导员,对口服务洋山村。
服务乡村不是张宁一个人的事。她背靠学院,还有一支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的生活艺术名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宁财院艺设学院副院长刘岚从2012年起带领师生持续服务乡村,十余年探索把“创意点亮乡村”的理念通过制度化建设植入到学院发展中,构建了校村政企联动、师生全员参与、乡村建设与人才培养双向提升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校服务村社、项目融入课程、艺术实践校地协同的多元育人格局。
众所周知,乡村在社会发展中是薄弱一环,人才和资源的聚集有限。2012年起,刘岚带领师生持续探索艺术乡建,2019年“创意点亮乡村”项目获得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教育局公开表彰。随着实践的深入,宁财院也成为各方资源对接乡村的平台。2021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与宁财院合作共建宁波未来乡村学院,同年艺设学院邀请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高校学者探讨“创意点亮乡村”的未来发展路径,为艺术乡建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宁波未来乡村学院、宁波文化创意学院、宁波工艺美术发展研究基地、宁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纷纷落户宁财院,为艺术乡建搭建校、村、政、企合作平台。宁财院艺设学院每年重点对接2—3个乡村,帮助提升乡村空间品质、支持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再利用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和创新力,助力乡村“破圈”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
刘岚介绍,在宁财院艺设学院,项目转化成教学实践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课程融入,比如张宁老师的大松岭景观节点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对口,老师把项目纳入课程教学。比较复杂的,涉及多个专业交叉的项目,由工作室对接。工作室是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的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的师生科研团体,有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还有一种是通过开展设计大赛、毕设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师生走进乡村开展教学实践。”宁财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岚说,艺术乡建在宁财不是一时一地的三分钟热度,而是十余年探索的久久为功。“在艺术乡建中,全员师生走进乡村、感知乡村、提升乡村、表达乡村,引导大学生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课程思政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课程融入
持续提升从“以文赋美”到“以文兴业”
作为市派农指员对口服务洋山村,张宁有底气。她所在的生活艺术名师团队,有过成功打造海曙茂新村的案例。
2019年,该团队对接茂新村,聚焦艺术场景营造,以旧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带领师生提升乡村品质。“兴茂新颜”美丽庭院设计大赛、宁波家风馆文创大赛等相继举行,师生和老乡一起现场施工,让设计图纸“落地生花”,乡村美景如水墨画般渲染开来,一幅承载着乡愁的都市田园就此展开。
然而,艺术赋能乡村绝不是打造一两个景点。刘岚团队非常清楚,还要提炼特色文化打造专属IP,以文兴业赋能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乡民素质提升,最终通过“人”的提升,达到人兴、产旺、乡美的良性循环。
于是,团队着手艺术乡建茂新村的2.0,通过“艺术+”帮助茂新村开发一系列文旅项目,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
“茂新村有御史第,有宁波家风馆,有稻田。最开始我们带学生做景观设计,夕阳映照在金黄的稻田上,太美了。同学们就在小红书、抖音上随手一发,很快茂新村火出圈。”张宁说,市民赶来,美景看了、照也拍了,人也散了,茂新村缺少能“把人留下”的文艺活动。
之后,针对茂新村资源禀赋和特色文化,师生和老乡一起打造“扬家风传经典”汉字文化节、稻田艺术节等,为茂新村太空农业和航天文化打造艺术花境。团队还围绕中国御史第一村、宁波家风馆等开发系列研学课程。
靠高校“输血”,不如激发乡民发展内生力自己“造血”。“我们通过数智课堂把国一流课程《生活景观艺术》向村民开放,四地联动让大学生和村民同上一堂课。”刘岚是课程负责人,这门公选课重实践易上手,利用生活物品“变废为宝”美化环境,“现如今村里搞活动做装置艺术,村民自己画图纸,自己上手做,村民的‘创美力’大大提升。”
艺设学院“善-思维-美”教学团队的裴秀颖老师甚至把《构成设计》课的考场都搬到了村里的闲置农场,学生们运用构成设计原理,综合学过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知识,结合农场的实地空间环境,完成了装置作品的创作,原本空空荡荡的休闲大棚,经过大学生们的一番装扮“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元素汇集的打卡点,吸引了附近好奇的村民们时不时地来打卡探班。“把课堂搬到乡村、艺术馆,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感受艺术和文化的魅力。”裴秀颖说,学生能把内心的审美感觉和实际感知结合起来,更能培养他们的设计创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此外,宁财院艺设学院还结对帮扶培育农村文艺骨干和团体,不断提升村民艺术素养;组织师生扎根乡村搞创作,拍短视频、排小戏小品,推进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宁财院艺术乡建的持续推进,让这个四明山麓的普通村落,变成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2023年茂新村吸引游客8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400余万元。宁财院艺设学院也凭《创意点亮乡村: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三真合一”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打造跨专业、能力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每年6月,宁财院艺设学院都有一场“创意点亮乡村”的毕设展,作品大多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师生围绕民宿、文化礼堂、农产品包装、文创产品等主题进行创作,学院还邀请村民进校参观。
去年的毕设展上,一款足不出户“云端”放蜂的智能蜂巢引来关注,这是艺设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针对蜜蜂“迷路”,低效养蜂的痛点研发而成。“我们主打多学科联合授课支撑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美丽乡村建设等,在课程中融入企业真实课题、社会现实需求,这款智能蜂巢正是来源于艺术乡建的一次实践。”该院“知者创物”名师团队负责人陈文颖老师介绍。
记者了解到,依托艺术乡建,宁财院艺设学院打破专业壁垒,创新教学模式,把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打造跨专业共建共享、能力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也就是说,在“大艺术、大设计”的教学理念下,该学院5个本科专业采用“四合一分”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统一教学设计、组建师资团队、合作授课与集体评价+分组辅导),推动专业共建共享。学生也在理论学习与真实项目中,提升了跨专业协同设计能力,承接真实项目的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家的民宿装修,设计是我做的,图纸是我画的,材料是我买的,施工队是我找的。”该院环境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屈荣耀老家台州临海,家里开山庄做民宿,从设计装修、研学课程开发到节庆活动方案,屈荣耀一手承包。“大二就跟着刘岚老师团队服务茂新村,深溪村,要不是在艺术乡建中做过真实项目,家里的文旅产业我也不敢接手。”说到自己的成长蜕变,屈荣耀有掩饰不住的骄傲。他说,这种成长不光是专业水平,还有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自贵州的毕业生秦凤翔从艺术乡建项目中看到文化研学的广阔前景。毕业三年,他的事业版图从宁波发展到沪杭。这个曾靠资助念完大学的山里娃,成了文化传媒公司的秦老板。不过,他没有忘记乡村,时常以公益人的身份与乡村困境学生开展结对帮扶。
还有更多的学生,把目光对准“三农”进行创作,不管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师生为余姚吊红设计创意包装,还是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用镜头语言讲述养蚕人的故事,师生在艺术乡建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也在服务乡村中不忘乡土乡情,不忘中华之根。(通讯员 王冬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