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舆情有效应对须把握好四个原则
2024-09-07 16:05:00
中国计量大学

  近年来,高校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如西安某高校优秀毕业生舆情、上海某高校法学院毕业典礼袭师舆情等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师德师风、师生言行、校园安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后勤服务、党风廉政等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极易引起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若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办学声誉和正常办学秩序。因此,高校如何有效应对负面舆情则成为一个亟须思考和重视的重要课题。

高校舆情的衍生受其内部、外部因素共同影响

  大数据时代,微信、微博、视频号、强国号、人民号、头条号等多种媒体平台的纷纷涌现,为传播高校正能量、讲好高校故事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官方账号之外的且不易监管的平台舆论场,比如百度贴吧、小红书、B站、抖音号、个人微博号、微博超话、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umblr等,从而使一些容易被误导且敏感的话题和观点在复杂的舆论场中更容易传播。在网络热点事件的衍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网络舆情主体、网络舆情客体、网络舆情介体、网络舆情环体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衍生是受其内在源动力和外部助推力等共同影响和作用。首先,信息传播的平台更加多元。在快手、小红书、B站、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受众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话语、观点,熟练地使用媒体技术平台传播新鲜话语、表达自身观点。其次,“数字青年”的快速成长。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青年”身上彰显着突出的时代标识和靓丽闪亮的青春风姿,深刻影响了高校的治理方式、管理方式、表达方式、教学方式和行为方式。再次,智慧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智慧算法的迅速发展和涌现促进了智慧治理技术和理念的优化升级,高校网络话语传播逐步朝着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人类需要、符合处置简化、符合智媒时代的展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方向演化升级。第四,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高校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的校园场景不断涌现,为师生服务更加便捷,对高校舆情的现实场域和话语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校舆情应对须结合其衍化逻辑进一步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方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刻改变了高校舆情治理格局。需要采取有力举措,积极推进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应对与科学治理。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高校舆情应对要尽早不宜迟。高校舆情衍生之后若没有及时科学处理,会进一步传播和扩散。高校要充分运用新闻网络触角灵敏、反应快速的优势,密切追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做到网络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沉着应对,争取应急处置的主动权,力争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早期、消除在萌芽状态。尤其涉及师生自杀、性侵、校园暴力、师德师风等突发事件时,囿于事件的内在特质,在互联网上很容易聚焦,引起网民关注。受害人对于学校能否公正处理存有疑虑和不信任,若处理不符合受害人或家属的诉求,其往往会寻求网络爆料、媒体曝光等,控诉校方缓作为或不作为。尽早做好舆情处置可以充分把握舆情发展的火候、拥有主动权,舆情犹如燃烧的火焰时间越长燃烧得越猛烈,给高校造成的损害越严重,处置治理难度也越大。

  二是高校舆情应对有回应莫回避。高校舆情已经处于一个利害攸关各方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一旦出现高校舆情,高校需要作科学研判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回应,通过积极回应一方面为主动处置高校舆情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彰显着高校担当作为的积极态度,为高校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高校切忌怀有鸵鸟心态,在舆情不断燃烧的同时却捂耳遮眼闭嘴,掩耳盗铃、视而不见等只会火上浇油、错失舆情治理良机、严重损害学校声誉。当网络出现负面舆情后,坚持积极正面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跟帖互动和问题答复,以正视听。对暂时未能查明原因的事件,要尽量说清事实。重大舆情事件必要时要以新闻发布会、发布公告、通告或通报等形式积极引导网络舆论。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合作,建立较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要充分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运用“网言网语”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共同营造清朗安全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三是高校舆情应对重协同忌围墙。高校舆情应对需要师生联动、校内校外融合,需要借助学生、校友、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处理好所涉及的各种利害攸关方之间的利益,协调好各种矛盾关系,由原来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舆情应对治理的现代化。舆情应对处置绝不是高校宣传部一家的事情,高校应建立健全包括宣传部、办公室、纪监室、教工部、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保卫处、团委和相关学院(部门)等单位组成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舆情工作办公室,协调处理和媒体、网络平台的互动事宜,实现舆情信息共享,及时对负面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切忌不沟通、不汇报、不交流、试图建舆情围墙,否则只能自欺欺人、得不偿失。舆情一旦发生后,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应对,方能对负面舆情的趋势走向、问题本质、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等做出科学决策,更好促进负面舆情得以科学应对和积极解决。重大舆情还需跟上级网信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驻地政府及公安部门等做好对接,畅通信息并积极寻求帮助。

  四是高校舆情应对须依法勿随意。高校舆情应对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规则护航,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精神。高校舆情处置应依法依规,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学生手册》《研究生手册》《教师手册》等制度文件要求,对舆情涉事单位和人员的处置要依法依规,经得起事实推敲和历史检验。高校舆情应对处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高校治理法治化效果的过程。应对高校舆情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咨询法律权威专家意见、按照依法治校要求、出台与法治规则精神相统一的处理意见和处置决定。高校舆情应对同时,也要依法对谣言、蛊惑人心的行径进行批驳和举报,严格依法依规处置舆情事件并不受舆论左右,避免人为随意。

 

  【作者简介】

  作者:张雷,中国计量大学宣传部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青年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衍生负面舆情协同治理研究”(23YJC71011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态系统运行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23XC0308)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