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雅思口语七种武器之一: 考场应对自如

http://en.jybest.cn    朗阁  2009-11-16    

 

  特别提醒:科学填报志愿比取得好成绩更加重要。考试结束了,尽快估分选大学、确定志愿吧。请点击这里,帮你解决!

  与其他类型的考试有所区别,雅思口语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的人性化.有别于新托福的机考,雅思口语考试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取决于考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其中,有很大的一块比例其实更多是看考生的临场发挥.这个临场发挥不只是考生的状态,还有很多时候决定于考官本身,交流技巧(非语言层面上的)以及考试中问的内容考生是否准备到等等.所以,雅思口语是最令考生琢磨不透的一科;往往预测分数与实际得分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把握在这11至14分钟内,最有效的能够抓住考官的注意力,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成为了关键.那么,朗阁海外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在这里就考场应对分成了一下这么几个方面.

  1.  避免冷场

  在雅思口语考试中,其实最怕的就是冷场.所以,很多考生都会采取一种策略,那就是对于考官的每一个问题,(主要是第一部分,因为第二部分有时间限制,第三部分题目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难度过大,所以说不出太多内容)考生们都尽量的多说,说到考官喊停为止.其实,这种方法本身有两个主要问题:首先,考生有时候就是为了凑时间而不停的说,从而经常会说的偏离主题.其次,有时候考生说了很多,考官可能并不会打断;但是,如果考生的每个答案的最后如果没有一个小的结尾的话,考官并不知道考生已经结束作答了.那么,这时侯也会出现短暂的冷场和尴尬.所以,考生们尽量在回答完每一个题的时候,应该给考官一个hint, 示意已经说完.在回答每道题目的时候,应该stay focused, 而不是乱侃一气.

  2.  有特点的答案

  在没有任何时间思考的情况下,考生很多时候的回答都是第一反应.这样的答案内容并不是说不好, 只是说缺乏创意,而且很多学生都会说一样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能够想出一些有特点的答案,相信会让考官眼前一亮.毕竟,这并不是人机对话,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考生们应该是更多的从考官的角度,站在考官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些考官舍弃家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几乎每周末都要面临四五十位考生.可想而知,如果每次考生回答同样的问题的话,考官肯定会吐.所以分数自然不会太高,除非说考生所展示的语言功底非常的好,而语言能力却又是大多数考生最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其他非语言层面入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分数.所以,考生们应该想方设法在考试中呈现内容上有趣的内容,吸引考官的注意.

  3.  应对难的题目

  在雅思口语第三部分,题目都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每道题目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很多考生可能会多多少少卡壳,那么考生答案的流利度就会因此而大大下降,从而降低了整个分数.所以,如何增强自身的答案的流利度就成为了能否夺取高分数的关键.这里,考生们如果能够找出来一些过渡性语句的话,从而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去作答.很多考生会用到一些语句,比如说well; it's a good question. 但是大多数烤鸭更多的是为了说而说.其实很多时候,考生更应该在与外教的交流中了解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其次,考生们在回答第三部分的题目,应该套用一个固定的结构.因为很多的题目内容非常的难,所以如果是现场去整理思绪,恐怕在表达都会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困难.

  4.  表情和肢体语言

  外国人总是在facial expression以及body language上非常expressive, 在日常的课上,很多的学生也会看到,外国人表达非常的丰富.其实,在口语表达中,如果考生也能偶尔的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手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到考生.即使考生的表达不是非常的清楚,无论是发音,语法还是考官还可以借助考生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来理解考生的答案.

  总之,考场应对在雅思口语考试应答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部分而往往又是考生会经常忽略的一个方面.如果考生能够把握这方面的话,相信会短期内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提高.

如有相关问题,可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10-58443520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外语电子周刊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