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代天喜
武夷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围绕“三全育人”工作提出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对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提出具体任务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二级学院和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将课程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武夷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深入实施“1+N”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引航计划,与地方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与当地其他高校建立紧密的结对共建关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的考察足迹为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优化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名师、团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近三年,遴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67项、示范课程57门、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2项,获批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及示范课程7项、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2项,3位教师入选省课程思政专家库,武夷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将科研育人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深入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强化师生的学术素养、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鼓励各类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将科研成果内容转化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项目、竞赛项目、毕业设计等,组织开展师生共创科研团队工作。近三年,立项资助25个师生协同创新科研团队进行建设,有140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实验论证、资料整理等工作中,发表论文85篇,授权专利48项,授权软件著作25项,通过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将实践育人作为学生增长才干的重要课堂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强化项目管理,完善支持机制,构建了多部门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定期评选优秀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项目和个人,为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物资、场地等资源支持。近三年寒暑假社会实践累计立项1168个重点项目,组建1300余支实践团队,参与学生28000多人。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1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6个、“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32个,活动成果1583件。积极支持无偿献血工作,2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武夷山国际马拉松等节赛活动志愿服务已成为学校靓丽名片。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孵化学生创业团队,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三年,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和学科技能大赛中获奖1800余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红色专项特等奖。
将文化育人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落实“两个结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积极打造特色文化课程,撰写出版朱子文化、茶文化等教材,开设《朱子十讲》《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神秘的大红袍》《中华乌龙茶:魅力武夷岩茶》等特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闽北民间美术》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朱子文化节、朱子敬师礼、朱子文化寻踪之旅、“朱子文脉之旅”研学、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茶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经典诵读大赛、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民间剪纸艺术进课堂、舞龙舞狮、美术书法作品展等活动等特色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建有校史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展馆、朱子书院、武夷艺术研究院、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三茶统筹”展示馆、廖俊波先进事迹展室、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站、学生和教工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实体书店等场所,发挥各类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
将网络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校积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完善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加强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校园资讯动态、优秀师生事迹等内容,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精心设置网络议题,开设专栏引导师生参与学习讨论。推进“易班”校本化建设,鼓励、引导学生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近三年征集微视频、摄影、绘画、诗朗诵、征文、贺卡、海报、漫画、剧本等形式的作品4000余份,易班工作站多次获省易班发展中心“优秀组织奖”。完善网上诉求渠道,及时帮助解决师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增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将心理育人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学校统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不断提升心理赋能水平,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以校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为心理育人实践基地,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学校获评“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每年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活动,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情景剧、心理微电影等活动。坚持预防为主、干预为辅,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畅通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构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动态网络。常态化组织开展心理沙龙、案例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各类心理专题讲座和培训,提升心理队伍专业技能。近三年培训2800余名朋辈心理健康导师。
将管理育人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
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项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营造了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坚持把管理育人融入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中,修订《武夷学院章程》,制定《武夷学院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扎实推进留、改、立、废工作,构建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金字塔式”校内规章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供制度依据。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以及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持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将服务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聚焦师生“急难愁盼”,精准发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投入使用一站式办事大厅和一站式学生社区,改善宿舍、食堂、教学等硬件设施,提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全面提升技防建设,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重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设立个人阅读档案等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将资助育人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工程
始终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着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做到精准资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关心关爱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资助工作注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加强家校沟通,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各二级学院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活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帮扶。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助学·筑梦·铸人”“资助政策乡村行”“家校关怀万里行”“金融诚信教育校园行”等主题活动,开展系列感恩、诚信主题教育。每年宣传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各类奖学金等获得者先进事迹,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1名、国家励志奖学金746名,“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名。
将组织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保证
学校党委聚力实施“一领双强四创”行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党建思政、立德树人、学科建设、群团组织等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提质增效。配齐配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选优配强23名“双带头人”教师党员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发挥教师党员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头雁”作用,3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加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以楼栋为单位,成立39个学生楼栋社区兼合式党支部,选派39位优秀机关干部、住楼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武夷学院学生社区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制定“一月一主题”计划,开展“亮身份、强作用、当先锋”活动1400多场次,着力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阵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