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承载着数千年以来中华儿女的政治智慧、思想理念、道德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为中国共产党掌握并与时俱进地中国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很多契合点。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前提。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协同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主要关涉四个维度的主体协同,即学校党组织(党委)、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其一,学校党组织承担着“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也承载着“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有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诵读中华经典等文化活动,引导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走近师生;组织编写与办学特色一致的校本教材、特色课程、考评标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为时代新语,创造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开设与办学特色相关的国学、传统文化公选课程,定期开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典讲座。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关键在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容表述方式却较为晦涩,需要教师集体学术攻关,提高教师融会贯通能力;教师要有目的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为教学单元或作业任务,引导学生克服阅读经典的话语障碍,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三,智能化时代师生互为主客体,“师说”与“生说”的主体地位没有代际、发声渠道不分主次、文本内容占有不分先后,但是“师说”对课堂方向发挥主导作用。就传统文化学习而言,搜集传统经典史料、构想文本结构、汇编学术话语的自主学习过程完全是“生说”,在此过程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其四,依据学校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职能,深挖与后勤员工岗位相匹配的“主题话语”,在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合理需求的同时落实服务主体协同思政教育的目标责任。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相对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因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语境,是要在把握当今时代特点和青少年成长所需的前提下古意新解、老话新说,即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释,开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语境,助力青少年认同传统文化。例如从其精神实质层面来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思想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为“人民至上”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彰显的爱国理念,在教材里表述为爱国主义。再如《大学》记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此句虽没有完全论及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个维度的道德伦理,但可知五伦的总框架,其核心表述在现代社会对应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的语境。就其自我价值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内在精神向度以仁爱为旨归,心忧天下,同时强调个人修养的“自省”“慎独”等原则,这种价值取向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相通之处。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语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政课铸牢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理论之根和精神之魂,其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理论价值集中体现在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和实践教学话语三个方面。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材话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思政课教材要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融入教材的话语并非复古和模仿古人,而是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思政课教师在提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力的基础上,思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精华与教材话语之间的深刻关联。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兼爱非攻”的社会道德和“内圣外王”的个人品德,分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道德修养相对应。思政课教师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补充说明,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理念、“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爱国情怀与思政课教材话语包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话语不仅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效用和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其他学科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艺术学、历史学、文学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联深刻,这种融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话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话语既要保留传统味道,又要呈现通俗化。经典而通俗化的语言既能巧妙引起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距离,又能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首先,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主题,结合新时代流行的碎片化语言,对其中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予以批判继承,将碎片化语言化零为整,丰富的话语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领他们逐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最简易的语言阐释其思想内涵和理论意义,使学生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为主线,如“仁”“德”“礼”等,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学生在“话语理解—话语认同—自觉履行—正向反馈”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其次,一改以往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话语主体、学生为话语客体的教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情感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自觉”。在学生自由发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见解后,思政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体验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加深学生体会并深厚家国情怀。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其最大价值在于实践性。毛泽东曾经论述到:“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不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民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青少年便不期望回归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应与校园文化和文化活动相依相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经典诵读、古琴演奏、书法展览、民俗文化简介等,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努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去名胜古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参观山东曲阜孔庙,感受孔子的胸怀和心量,使学生更深领会“仁”和“礼”对自身修养、家风养成的重要性;去岳飞墓瞻仰一代英雄岳飞报效国家的壮烈事迹,学生观实景与教师讲故事相结合,深刻体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等。校园文化和校外实践共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自觉认同。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龚智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