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高校的老师不仅术业有专攻、理论积淀丰富,而且这么富有家国情怀,能够主动响应基层乡建需要,把教学研究工作扎根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服!”近日,在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驻范蠡村研究基地合作举办的“语言文字工作与乡村振兴对接研讨会”上,研究基地负责人闫东浩对曹爽教授带领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们由衷地称赞。
获得这样的赞许,团队老师们倍感欣慰。曹爽教授带领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团队不仅实现了课堂教育教学从黑板到黄土地的转变,还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语言类课程建设中抓实课程思政,抓常智慧教学,抓细实践实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价值引领:抓实课程思政,为课堂铸魂
曹爽教学团队一向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从一开始就将“价值塑造”确立为课程建设的龙头。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度重视团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过学习、培训,团队成员充分了解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接受并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家国大业,深入研究各门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汉语汉字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语言价值观,为语言类课堂铸魂。
“学了现代汉语,我觉得字、词、语都是有温度的。汉语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生活的便利,更多的是历史的传承及面向世界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杨诗茹同学对大一的现代汉语课印象极其深刻。
得益于多年的持续发力,团队获得多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其中“现代汉语”课程入选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两门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获得校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
科技助力:抓常智慧教学,为课堂添翼
《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于求变……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曹爽教授团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咱们干教育教学工作,也得找把顺手的‘利器’。”团队成员之一、学院智慧教学之星冯舒冉副教授颇有感慨。
为了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团队内部掀起了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教学智慧化热潮。大家根据不同课程需求,选用了多种智慧教学工具——云班课、雨课堂、课堂派等,课前推送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介绍、慕课视频、微课等资源,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预览知识点;课后的随堂练习和单元测试,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课外通过推送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公众号文章等,达到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举手”“抢答”“随机选人”“小组评价”等功能使课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时多样……几年下来,每门课程都打出了智慧教学的最美组合拳。
智慧教学的常态化开展,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课后学习时间投入增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在疫情期间各门课程顺利完成了从传统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转换,实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现代汉语”课程荣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
产教协同:抓细实践实训,为课堂增彩
“语言是为服务社会生活而产生的,语言的社会性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语言类课程教学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到最佳的产教协同点,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团队负责人曹爽教授确立了课程实践改革建设的基本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团队开展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多种尝试。团队成员、“社会语言学”课程的主讲教师闫克副教授结合焦作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景点的语言景观建设不尽如人意的特点,指导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指引下,教学团队积极思考,主动与乡村对接,通过召开研讨会、组织学生开展家乡语言调查和语言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实现校地联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真实地应用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地情怀”,鼓励学生从语言生活现状入手,开展社会语言调查和方言调查,“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学生在提高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贡献出了自己的专业力量。
2020年以来,团队获河南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等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主持河南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全国煤炭行业教育研究课题等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各类教改项目6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0余项。
“在新文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刚刚做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教学创新永无止境,未来我们还要长期走下去。”谈及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曹爽表示团队将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机遇,勇敢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持续改进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 通讯员:闫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