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鄂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长期以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供需不对接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地方院校服务乡村发展的成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主动对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面向鄂东地区,积极开展“涉农普通高职教育”、“一村一(多)名大学生培养”、 “高素质农民培育”、“乡医定向培养”等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供需对接、多元协同、分类施教”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鄂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供需对接,创建一体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
建立“市级统筹、县级主导、村级推荐、学校选录”的招生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鄂东地区乡村实用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村镇联络员在平台填报人才需求信息,市县人才办统筹安排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及时设置与调整专业,新增现代农业技术等新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智慧化改造。与县市合作,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建设重点专业;与村镇合作,培养村两委干部及产业带头人;与区域重点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对接市场需求的精准度,学生在本地实习和就业,提高了学生本地就业率和服务地方贡献率。根据普通高职生、村大学生、高素质农民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村实用人才,实现“所培皆所需,所需皆有培”。
(二)多元协同,形成“共同体+平台+制度”的乡村振兴人才育人机制
政校行企联合组建了湖北现代园艺职业教育集团、黄冈职业教育集团、黄冈乡村振兴学院等人才培养共同体,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参与并派代表任职,定时联络。搭建“校地对接,四方合作”的信息化育人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优质课程资源等。学校选聘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师生共同参与,开展横向技术研发,推动乡村产业开发;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合作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实现培养学生有市场,助推产业有成效,服务乡村有地位。促成黄冈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引导、激励政校行企四方合作,推进了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三)分类培养,创新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
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面向本地招收普通高中及中职毕业生、村干及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分别开展普通高职教育、全日制村大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训。针对三类生源特点,分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爱农、学农、为农情怀”培养,提升各类人才对农业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认可度。分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单式课程体系,普通高职生重点开设乡土文化、创新创业类课程;村大学生重点开设政策法规、乡村治理类课程;高素质农民重点开设文化素养、经营管理类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针对性地补齐各类人才的发展短板。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分类采取“工学交替”“旺工淡学”“送教下乡”的教学组织方式,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对三类学生实行个性化考核,探索增值评价,构建能力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经营管理业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信息化育人平台实现学校、组织部门、村镇基层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评价。建立毕业生常态化跟踪服务体系,强化各类人才的特长发展。
二、特色与创新
(一)提出了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理念
引入“供给侧”理论,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了精准定位、精准招生、精准设课、精准施教、精准评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时收集和分析乡村建设人才需求数据,比传统的人才需求调研得到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由此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精准和科学;对接产业升级及时设置与调整专业,优化招生结构,扩大本地生源比例,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县市,政校合作精准招生更加符合地方的需求;针对普通高职生、村大学生、高素质农民的职业能力需求及学情特点,精准构建菜单式课程体系,实现个性化培养;教学过程中,分类培养,精准施教,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了“能力本位、结果导向、全程多维”的学业评价体系,克服了唯分数、唯论文的传统教育评价的弊端。
(二)建立了分类施教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需求,结合普通高职生、村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在乡村建设中各自的岗位能力要求,确立了三类生源培养目标,解决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适配的难题。分类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单式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分类采取“工学交替”“旺工淡学”“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充分考虑三类生源的学习、工作特点,有效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设置评价指标,普通高职生突出学习过程和实践迁移能力评价,引导学生真做实干;村大学生突出产业发展和乡村管理能力评价,引导学生为乡村治理出智出力;高素质农民突出生产实效和创业能力评价,引导学员壮大乡村产业。
(三)创新了以政校行企四方合作为支撑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组建了黄冈职业教育集团、黄冈乡村振兴学院等人才培养共同体,搭建了“校地对接,四方合作”的信息化育人平台,建立了政校行企四方有效沟通机制;“市级统筹、县级主导、村级推荐、学校选录”的乡村振兴人才招生机制,实现了服务需求、以需定招,解决了乡村振兴人才推荐、招录等环节部门协调不通畅、任务难落地等难题;出台了实习和就业本地的激励制度,发放实习补贴,加大创业扶持,实施“县管、村用”的用人机制,打通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最后一公里,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引入村镇参与的评价制度,健全了乡村振兴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深化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激活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资、教学资源等要素潜能,营造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取得的成效
(一)研究理论成果不断丰富
在研究过程中,立项省级以上课题22项,发表论文61篇,出台标准、文件99个,编写著作、教材14部。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升
成果实施以来,为鄂东地区培养了普通高职生6004人、村大学生2375人、村医学生2003名,培育高素质农民9770人,培训其他各类人员20余万人。其中,1734名村大学员在1532个行政村担任村两委,2332名学生和学员创办了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学生907人次获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村大学生杨愉锐获全国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三)服务乡村发展成效显著
师生团队为地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286项,合作开发产品172项,获专利89项、社会服务收入7563万元。毕业生为区域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促进了英山茶叶、麻城菊花等县域产业的发展。学校本地招生率、实习率、就业率分别从2006年的24%、27%、21%提升到2022年的77%、82%、79%。培养的乡村实用人才成为本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从2006年的87%提升到2022年的98%。成果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两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
(四)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学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成效,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及地方媒体报道63次,人民日报夸赞学校育才“接地气”,扶贫“有底气”。成果吸引了33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了成果应用和推广,效果良好;成果团队成员受邀到101所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和专题培训,受益教师15000人次以上。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21年年会上,学校校长作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助推鄂东乡村振兴”的专题报告,得到与会领导好评。
学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做法,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肯定。成果团队成员受邀到埃塞尔比亚abijata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农业技术指导和《热带作物栽培》教材编写;俄罗斯副博士巴维林慕名来校研修茶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荷兰奥斯特兰学院等学校师生来校交流研讨。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服务乡村发展为使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为革命老区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通讯员:陈全胜、陈彦霖、余夕帆、姜莉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