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她们频繁走村入户,往来于困难农户、工作单位与乡镇民政站所之间。倾听困难儿童的心声、记录困难儿童信息、为困难儿童提供实际帮助、联动民政部门提供制度性保障。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李梦婷是北湖区和仁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大学毕业3年,她注册运营了和仁社工机构已经2年多。目前她所在的机构中有30余名青年社工分布在全区14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在社会救助领域,尤其是困难儿童救助方面倾力奋斗。
“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托底政策。社会救助不仅要覆盖面广,更要精准发力。社会工作在这方面与民政工作能够实现完美契合。”李梦婷对社工与民政在社会救助领域的结合有着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主要工作一直与民政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对民政工作也比较了解。一直以来,在社会救助方面,民政工作都有着难以解决的痛点。比如,民政救助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识别、被动救助,对象识别不及时、难精准。大多数时候,都是‘人找政策’。社会救助很难及时、精准。不仅如此,因为困难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就比如困难儿童,他们可能面临物质、精神、心理、同伴交往、学业等多方面问题。但是社会救助各部门一直处于‘五指分散不成拳’的状态。比如住房、医疗、民政、教育等部门,社会救助主体力量分散,而且每个部门的都只能提供单一救助。经常出现即便识别了救助对象,也存在‘救非所求’的困境。还有就是,现有的社会救助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存在“重结果、轻过程,一锤子买卖”的问题。社会救助的效果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高,实际救助效果有限。”
对社会救助的上述痛点,北湖区民政局社工股负责人首依静认为,主要问题是人员不足和专业性不强导致的。“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太大,而政府机构中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民政工作,在社会救助方面要做大量的人员信息录入与管理,还有资料审核、救助发放等工作。除此之外,难有精力做到主动识别、政策找人。”社会工作与民政的结合,很好地弥补了民政救助的缺陷。首依静表示,“社会工作者在困难群体的服务和帮助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而且社工的服务比民政工作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民政工作有政策、有资金,社会工作者有专业能力、有奉献精神。两者结合就能够将社会救助工作做到最好。这也是湖南全省以社工站建设为基础,推动‘民政+社会工作’模式主要初衷之一。”
在“民政+社会工作”模式下,和仁社工最先在农村困难儿童救助方面寻求突破口。探索出以乡镇社工站为平台,基层嵌入式的社会救助新模式。李梦婷介绍,“我们把社工站建在了乡镇一级,每个社工站配备1-2名社工,与民政办共同工作。我们社工的工作更侧重入户、发现服务对象。比如困难儿童。了解困难儿童的基本情况、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服务计划,为困难儿童提供帮助。我们的服务多数是通过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来进行的,包括提供实际的物质帮助。我们不仅注重过程服务,还强调结果反馈。在评估解决了困难儿童问题后,我们还要进行回访的。”除了社工服务外,在“民政+社工”模式下,社工还注重将发现的困难户信息反馈给民政部门。通过资料整理、信息录入与反馈等,为民政救助工作提供“一手资料”。同时,在涉及一些民政救助范围之外的问题与需求时,社工还注重对民政之外的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动。“比如,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和需求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我们在做基本服务的同时,也把信息反馈给相关教育部门。因为涉及儿童救助,有时候也会联动妇联。我们实际上也扮演一个‘吹哨人’的角色。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在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上,能够更多的正式或非正式主体参与进来,为困难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困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李梦婷)
“民政+社会工作”的社会救助模式,解决了传统民政救助的“痛点”,使得民政救助更具实效。
其一,“民政+社会工作”,助“人找政策”,促“政策找人”,救助不落一人。使得民政救助工作更具主动性,避免了“沉默的少数”困难对象游离于社会救助体系之外。当前,湖南省已在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1933个乡镇(街道)建设了社工站,为社会精准救助提供了动态监测、识别帮助,解决了精准救助“救助谁”的问题。
其二,社工吹哨,部门报到,解决了社会救助供需匹配的问题。社工吹哨,部门报到。构建了一个以社工实务为契机、多主体联合介入为载体,救助方式多元化、资源链接社会化的精准救助机制。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将民政端口、机构端口、社工端口和社会端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充分的信息共享,为救助对象同时提供制度性救助和非正式性服务。以社工“一根针”撬动部门和社会力量“千条线”。丰富了社会救助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了社会救助“供非所求”的问题。
其三,社工跟进“救助后”服务,促进精准救助从“助人”向“自助”转变。在协助精准识别和精准施救的基础上,“民政+社会工作”模式充分发扬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注重社会救助后的跟进服务。特别注重在社会救助后挖掘救助对象潜能,激发救助对象发展能力。促进社会救助从一次性施救向提升救助对象自救能力转变。即在“输血”式社会救助的基础上,增强救助对象的“造血能力”。促进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在“民政+社会工作”模式下探索的精准救助做法,呼应了湖南省建设“精准救助先行区”和全省社工站建设的战略。自2019年以来,北湖区和仁社工总站在“民政+社会工作”模式下,以助力精准救助为主要内容,走村入户完成14000余次调查,以社会救助为契机,为7500余人提供与“精准救助”有关的各种类型服务。在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做出了“湖南样板”。(作者:谷玉良 社会学博士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民政厅社工站建设项目督导专家 长沙市民政局咨询专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