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朋友网,该下课了

http://itpx.eol.cn  来源:  作者:陈德武  2013-07-23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坚决要退出朋友网,因为很久没上过,却会时不时的收到来自朋友网上陌生人来加好友的信息。作为90后的妹子,她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玩朋友网了,大家都拿着手机上Q,要么玩空间“说说”,要么就是微信的朋友圈,谁还上电脑上去玩朋友网啊!她终于找到朋友网退出按钮后,发现得退出班级后才能退出朋友网,折腾了半天终于退出了,世界清静了。

  想了一下,我认为朋友网是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理由有以下三点。

  理由一:腾讯的三类产品。

  腾讯作为一个在产品上异常突出的三巨头之一,其产品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理想级/战略级产品,以社交产品为主,代表产品有QQ、QQ空间、腾讯网、微信、Q影、小Q机器人等。腾讯能成为今天的巨头,能够挑战运营商,能够赢得如此多网民的支持,与这些产品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用户,能够这么多年免费试用QQ、微信这样卓越的社交产品,能够看到腾讯现场展示小Q机器人这样未来级的产品与梦想时,这一刻,我们是佩服和爱戴腾讯的。这类产品典型特征是,最重视用户体验,用户粘性强,赚钱往往排在其次。

  第二类是阻击级/防御级产品,典型代表是朋友网、电脑管家。腾讯微博也算是一个吧。实话实说,当初上线的时候,朋友网很像校内网。这类产品的作用是阻止对手威胁到腾讯战略级核心业务,因为马化腾总是担心被颠覆。这类产品典型特征是往往排名行业老二、有一个强大且当时风头正旺且被市场看好的竞争对手、往往是赔本生意。

  这类产品往往很是尴尬,在内部不受重视,在外面受到压制。

  第三类是用来赚钱的产品,最重要的代表是游戏。腾讯Q1财报显示游戏占收入总额的55%。

  翻开最新马化腾家族成为首富的新闻评论,游戏业务是腾讯被骂得最惨的,因为腾讯的用户有太多是青少年。但是实际上国内绝大多数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做游戏,新浪也想做,只是做不好而已。

  很明显,朋友网就是这样一款防御产品。遥想当年场景,人人网天天叫嚣和标榜“中国的Facebook”,居然还借着Facebook的东风忽悠到上市了,在这紧急时刻,一向以效率著称的腾讯一紧张一激动就推出了这么一款“仿校内”产品。

  可惜靠假冒开心网阻击真开心网的陈一舟,并不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人,没有了王兴这个理想主义者,人人网在急躁中未能做好产品,在急于变现中失去了用户体验,没有了用户,人人网连最后一点“把妹”的作用都失去了。

  人人被陈一舟带到了沟里去了,朋友网的阻击任务也就自然而然的结束了。

  理由二:腾讯在社交上已经有棋子了

  腾讯有QQ空间和微信两大神器,还投资了开心网,朋友网功能雷同,没有存在的价值。

  朋友网这玩意和QQ空间除了界面不同外,对用户而言功能实在是太雷同了。

  试想几亿用户都有QQ和QQ空间,当大家伙在QQ空间这个“房间”正激情四射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时刻,服务员来告诉你,这里还有一个房间比这更好玩,由于这个服务员窍门告知得特别频繁,所以当时有很大一批用户去体验了下这个叫着“朋友网”的新房间。大家伙玩了一会后,发现“朋友网”这房间和“QQ空间”除了装修有些不同外,功能没啥区别,不都是社交吗?我为何要在两个房间和同一群朋友同时社交呢?

  于是,慢慢的,大家还是回到QQ空间这个房间去了,因为QQ上的朋友都在这个房间里玩。

  后来,腾讯又投资了开心网,这时候,我们就更不知道朋友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了。

  理由三:移动社交时代来临,微信、QQ空间和手机QQ都搭上了这艘大船,朋友网还在岸上

  毫无疑问,微信是腾讯移动互联网的首张船票,然后是QQ空间和手机QQ迅速跟进,由于产品确实做得出色,而且各自分工略有不同,所以这三个应用都混的很好。微信聊语音、看朋友圈、摇一摇、高端用户还可以玩各自公众账号,将来或许可以代替手机卡直接通话了;QQ空间是和老同学老朋友维系感情的好地方,君不见90后玩“说说”是多么的人气爆棚;手机QQ自不必说,移动QQ不论是闲聊还是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朋友网哪去了?它还在PC端上,没拿到移动的船票。要想再挤上船,有点难,也不是太有必要了。

(原标题:朋友网,是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