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更好传承传统工艺,10月23日下午,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红色陵青”非遗寻访团来到非遗珍宝馆负一层展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国培大师的引领下,近距离接触“指尖上的绝活”。
“镂金像物艳于花,形美工精举世夸”,一块金、银在反复的敲打、錾刻过程中,变幻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金银细工,是我国金银器物制作的传统工艺,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08年6月7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国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世传祖业,随父学艺。他先后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银奖、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人新生代手艺之星等荣誉。曹国培紧握手中的榔头、錾子,在金银细工领域耕耘四十多年,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
“金银细工起源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辉煌于20世纪70、80年代……”曹老师娓娓道来金银细工的发展历史以及和扬州的深厚渊源,分享自身工作经历的同时,穿插着对金银细工的相关知识讲解。“金银细工创作过程中涉及诸多精密计算与细致考量,做好'加减乘除',就可以实现原材料到精美艺术品的转变。”
“2003年,镇江博物馆找我帮忙复制一件破损的文物——唐代窖藏品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我反复查阅资料,研究唐代的饮酒风俗和娱乐生活,分析古人使用酒筹筒的习性。经过八个多月的苦心钻研和精细处理,终于一比一复制了这件文物。”曹大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并讲述这件被称为镇馆之宝作品的背后故事。“金银细工制作入门慢、要求高。你们年轻人要想学有所成,得有耐性,坐得住冷板凳,静心去钻研技艺。”曹大师勉励道。
三分手艺,七分工具。曹大师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这些都是他制作金银细工时不可或缺的伙伴。曹大师边展示边介绍。“有的工具,你买不到。比方说这些各种各样的小錾子,都是自制的。看,錾头有月牙形,有三角形,还有点形。”说完便开始演示熔化和金属延展锻制的工艺流程。“硼砂起催化作用,加速金属的熔化。”曹大师耐心解答团队成员的问题。只见曹大师力道精准,用明火加热圆球,待冷却凝固后,用锤子敲击、抬压整形,团队成员们被他精妙的技法惊叹不已,并上手尝试捶打金属。
在寻访接近尾声之时,曹大师的目光转向了初升的太阳——广大青年学子。“金银细工虽是一项古老技艺,却同样渴求新鲜血液的注入。今天和你们大学生交流探讨金银细工,希望通过你们的力量,将非遗知识普及开。吸引更多人关注和爱上金银细工,主动加入非遗技艺的传承队伍,这是我的一个愿望。”
“在我有限的精力里,我会将这项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喜爱金银细工技艺的人,努力将这传统手艺传承发扬下去。”曹大师坚定地说道。未来,寻访团成员们将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为金银细工传承工作添砖加瓦,让金银细工这项千锤百炼的“指尖艺术”得以永续流传。
文案:卢恩沙
照片:李大鹏 郑洁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