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承载一切生产要素、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基础。“新基建”中以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例基础设施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技术是一切新技术的核心基础支持。
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20届大学生毕业从业月收入中,网络工程专业薪酬排名第三,且连续,四年被评为绿牌专业。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成立于2007年,累计为社会输送700余名合格毕业生,现有在校生490余人。网络工程专业实施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基于OBE教学改革,实施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二,并于2019年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人才培养方案紧跟行业需求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及存储与虚拟化相关知识及理论,具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构建与维护、服务器运维、存储与虚拟化平台运维和编程等专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从事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及系统运维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
网络工程专业以“双薪制”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国内高校聘请及国际交流教师,建设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应用型、国际化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全部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1人;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1人;5名教师具有相关行业从业经历,专业教师获行业技术认证证书11人次(中级以上3人次);校级以上认定创新创业导师4人;双语教师资格认定4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专业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融合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新模式,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为主线,课外技能培养与团学、党建、思想教育两条辅线并行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掌握、能力锻炼、素质培养协调发展。
坚持TOPCARES与产教研学多元协同育人相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产学高度互动的网络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企业进校开设定制班、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联合师资培养,共同举办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无缝链接,极大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
专业通过课内课程、项目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了包括1-5级实践项目在内的一体化进阶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C语言编程实践、网络工程项目训练、网络工程项目实战、网络工程项目实训等多个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网络构建与维护,系统管理与运维、存储与虚拟化平台构建与运维等专业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设有网络技术社团、Linux&红客联盟社团,网络安全小组,依托于校内SOVO实践基地,在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企业化模式运作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以锻炼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加“诺达校园网络技能大赛”、“华为中国大学生ICT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有影响的赛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的大创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本专业目前和大连思科、IBM、HP、东软、埃森哲、上海九州云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稳定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的实习机会及就业机会。同时网络工程系与上海九州云公司、紫光云数科技有限公司还联合对大四学生进行人才定制培养。每届大概有30%的学生参与企业定制培养,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工作。
学生就业质量好认可度高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2%以上,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就职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如思科、百度、中国联通、360、惠普、联想、东软集团、九州云等,也有入职到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等单位,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8%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工起薪均超过5500元。据麦可斯调查数据显示,2020届大学生毕业从业月收入中,网络工程专业薪酬连续两年排名第三,且连续四年被评为绿牌专业。
2011届毕业生 白蕾煜
现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4届毕业生 王流伍
日本名古屋大学硕士
2019年创办杭州知量科技有限公司
2016届毕业生 刘佳鹏
就职于公安机关,网络安全员
2016届毕业生 白希龙
就职于Cisco公司
2018届毕业生 鲁光艳
就职于北京环宇科技
2019届毕业生 李松野
就职于IBM
报考大东软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网络工程
握紧互联网+时代核心基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