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数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的第五届“振兴辽宁 高校先行”学术论坛举行。本届论坛由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基地(东北振兴与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研究)、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共有来自省内外专家学者、高校学科建设和高教研究机构负责人、教师及研究生共计150余人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意见》,聚焦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深入谋划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服务振兴发展的思路。
一、开幕式
开幕式上,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林讲话,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浩波教授、辽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娇教授、辽宁大学副校长李淑云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王少媛研究员主持。
张国林副厅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在推进东北、辽宁全面振兴过程中有责任有担当。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教必须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责任和使命。他强调,辽宁省是高等教育大省,教育资源丰富,助力辽宁全面振兴,高校责无旁贷;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推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要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力争打造与辽宁高等教育和数字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格局。要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构建高速率、大容量、高效率的高校教学骨干网络,积极利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来拓展教育服务的新场景;要加强与数字化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努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实施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教育管理者素质素养提升工程,来提升教学的水平和学校治理能力。
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林讲话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浩波教授介绍了“振兴辽宁 高校先行”学术论坛,指出“振兴辽宁 高校先行”学术论坛,正在成为具有一定战略性、前沿性、创新性、连续性特点的学术活动品牌。辽宁省科教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教育、科技、人才潜力巨大,把握好这些重大机遇,高等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加快高等教育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的关键,推进高等教育向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把高等教育制度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繁荣学术研究为责任,继续发挥好论坛纽带和桥梁作用,不断扩大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引领力,主动围绕高等教育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学术活动选题,广泛汇聚专家学者智慧,为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做出更多贡献。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浩波教授致辞
辽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娇教授代表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主管单位辽宁教育学院致辞,她介绍了辽宁教育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她指出,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把辽宁省的科教优势转化为辽宁振兴发展的优势,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本次论坛聚焦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辽宁高等教育服务振兴发展出谋划策意义重大。与会专家学者在交流互鉴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必将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加快辽宁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贡献智慧、积蓄动力。作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主管单位,会大力支持学会开展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打造省级一流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服务振兴发展综合性新型教育智库,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与领导、专家学者、代表们一起共同关注辽宁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共同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
辽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娇教授致辞
辽宁大学副校长李淑云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辽宁大学建设发展情况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她认为,本次论坛聚焦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深入谋划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服务振兴发展的思路,必将是一次高校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助力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的生动实践。她希望专家学者传经献宝,提出真知灼见。希望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吸取宝贵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校在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交叉领域的协同创新研究,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为主要方向,重点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优质的高端智库;拓展研究基地的平台功能,延伸开展东北振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力争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国内领先的政策咨询机构,更多产出高水平成果和高质量资政建议,为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贡献辽大力量。
辽宁大学副校长李淑云教授致辞
二、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周浩波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晓中作了题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范式转变与数字化转型》的报告。卢晓中教授基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阐释了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认为,教育强国主要是国际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教育现代化则是纵向的历史比较。他认为,目前教育现代化基本范式正朝着内生方向转变,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变革浪潮中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卢晓中教授强调现代化教育是人本的教育、公平的教育、终身的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他最后总结指出,变革时代的可以是技术,引领时代的永远是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作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以《范式变革是数字时代教育的本质性变革》为题作报告。马陆亭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迈向数字时代,教育强国战略重在“强国”,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从新赛道打造新产业源头。目前教育形态和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教育将面临重大范式变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实现形态转换的关键。教育形态将逐步形成办学上扎根中国大地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教学上“课堂+线上+实践”的有机混合全面实现,学习上人人能够时时处处可学,评价上区块链技术推动多元增值效果,管理上精准服务适时有效衔接。他认为,范式的变革则是全方位的,以特征跃迁带动本质改变。技术是实现思想的手段,应用是推动发展的有效方式,要积极以技术应用推动范式跃迁和形态变迁。他最后指出,振兴辽宁,高校先行,就要数字先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沈阳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志强教授以《场域变革视角下行业划转地方工科院校的战略迭代》为题作报告。他将场域理论引入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工科院校战略迭代,基于场域视角,分析院校类型特征,场域变革驱动院校战略迭代,提出知识场域的转型是场域变革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范式变革是内在驱动,主动的和内生的。知识、资本、权力之间的共谋促成院校的战略优势,提出了基于场域自主实现行业划转院校的类特色重塑、优化外部制度场域空间支持行业划转院校类特色再造、推动行业划转院校实现服务行业与区域的激励相容、赋能传统办学面向的行业产业、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模式、围绕“行业+区域”共生需求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集群规划布局专业集群等推进院校战略迭代的对策建议。
沈阳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志强教授作主旨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姜华教授以《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应用潜能、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为题作报告。姜华教授指出,生成式AI应用作为一种变革的力量,从赋能学生、助力教师和营造环境等方面带给各级教育机构以及追求专业发展的个人学习及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同时,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通常会伴随着“创造性毁灭”过程,由此也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挑战,甚至是风险。例如忽视技术本体危害、催生教育技术滥用、引发教育异化危机、破坏教育生态平衡等。针对ChatGPT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所可能带来的系列风险与挑战,教育主体应对其主动学习、合理应用;政府等监管方应确立规范、加强监督;教育部门应科学导向、推动转型。最后姜华教授针对东北AI人才供求概况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
大连理工大学姜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三、中青年学者论坛
当日下午,召开了中青年学者论坛,分别由李玉华副研究员、高明副研究员主持。
第五届“振兴辽宁高校先行”中青年学者论坛
1.中青年学者报告
吉林大学任增元教授作《数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局限》报告,深入剖析数字化内涵及美、法、德、英等国的数字化动向,分析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阶段与图景,阐释了数字化高等教育功能与局限,并就如何拥抱数字化提出建议。辽宁省电化教育馆高铁刚教授作《智能时代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机制研究》报告,分析了智能时代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学过程,提出通过制度生态建设、结构生态建设、文化生态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大连海事大学王诺斯教授作《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内在逻辑与发展机遇》报告,阐释新质生产力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此过程中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对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实践构想。辽宁大学刘畅教授作《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模型研究》报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对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能力进行评价。沈阳师范大学李晓虹副教授作《TOE框架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向》报告,从组态视角出发,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方面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分析框架,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以我国28个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多案例条件变量组合变化进行定性比较分析,以探究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向。辽宁大学单春艳副研究员作《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场域变革的机理、逻辑与应对》报告,强调语言媒介再塑“真实、真诚、正确”的新型师生交往,并从赋能交往方式、交往场景和交往空间推动高校教学场域变革,同时也指出人工智能赋能在技术、应用和治理层面还存在着现实困境。辽宁师范大学牛军明博士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教师数字素养的建构与培育》报告,对未来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并通过已有教师能力素养标准和框架构建未来教师数字素养的指标体系,并提出未来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可能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柯婧秋作了题为《数字化变革与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创新》报告,她分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内涵表征,职业教育数字化产生了新业态与新职业,推动产业数字化,同时职业教育数字化也引起了人才结构的变化。在数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数字技术为纽带联通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工作领域和不同素养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层次,并对结构和规模进行调适,实现职教生态系统的整体融合与迭代。
2.办刊人与谈
在办刊人与谈环节,《高教发展与评估》主编金诚编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刘振宇副教授、《现代教育管理》编辑李作章研究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编辑刘选副编审4位资深办刊人针对专题报告进行了与谈交流。《高教发展与评估》主编金诚指出,要深入思考数字化、人工智能转化成教师发展优势的路径,摒弃数字化下信息和知识等碎片化对思维的桎梏,通过深入思考实现理论创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刘振宇围绕数字化时代观念变革、范式构建、形成内外相结合的体系、提出数字化难题的解决策略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副编审刘选对学者们汇报的选题予以赞赏,围绕期刊选题与论文发表等为研究生们提出一系列建议。《现代教育管理》编辑李作章研究员对高等教育数字化主题、学者们的报告以及与谈人的精彩点评予以赞赏,对高等教育数字化属性以及内在赋能给与了阐释,最后提出了研究者和同学们围绕数字化教学质量评价等开展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建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