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之声(二)| 西安欧亚学院雷春妮:打破围墙,让大学与城市相拥
在开放办学的道路上,每一位师生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与贡献者。西安欧亚学院建校27周年系列活动即将启幕,学校特开设“开放之声”专栏,以师生个体的视角与亲身经历,窥见学校在开放办学之路上所做的探索、努力与成果。
第二期我们邀请到西安欧亚学院基建处处长雷春妮,听她以“空间开放”为主线,讲述欧亚建设是如何践行“为西安奉献一处新的人文景观”之愿景,以及高品质校园空间与开放办学道路中的故事。
20多年前,西安欧亚学院正式落址南郊。面对这块普通的场域,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愿景——“为西安,奉献一处新的人文景观”。
“当国内高校园区规划还停留在按功能布局时,胡董事长坚持以人与人的体验为建设追求,以高品质、高水准为建设标准,以校园的有机生长为建设理念进行长远规划和精心建构。”回忆早期建设时,雷春妮说道。而这些在当时看来较为超前的理念,在随后的亮相中得到印证。
当全新的欧亚校园景观呈现在大家眼前后,不仅吸引着众多人慕名前往,还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好评,更在本地媒体、央视平台、影视剧组的镜头里留下身影,以和谐共生的姿态,成长为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CCTV6《穿工服的青春》电影部分取景于西安欧亚学院
与此同时,一架以空间为载体、联结内外部的开放桥梁也成功建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高校、企事业单位人员自发走进学校参观,作为见证者,雷春妮描述着现场:
“很多人在看到高品质与融合型的校园景观、各具形态的教学楼群、实习实训场地、学生客厅等空间后,都对学校现代化管理经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融合的文化观念等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无形之中促成了学校与外界的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校园景观对人们认识欧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以良好的外在形象吸引人们探索学校内涵,正是校园建设所要承担的重要功用之一。”
欧亚校园全景
而欧亚建设的脚步并未止步。为了进一步践行奉献人文景观的愿景,学校还将多类型公共空间纳入规划与建筑中。这其中包括已落成的西北首家以“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和规划紧邻城市的音乐厅等文体空间。这些公建设施,不仅彰显了学校底蕴气质,更扮演了城市“文化客厅”之角色,将为市民生活与区域软实力发展奉献力量。
西安欧亚学院设计博物馆,未来将成为集公教、展览、研讨、活动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除此之外,基于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需求,欧亚在校内原有的工作室、实习实训室、多功能教室等空间的基础上,还新增了产学研大楼规划建设项目,以期用高质量的环境,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推动校内与区域体系的融合发展。
西安欧亚学院未来规划图
而中国古语有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伴随校园空间开放的逐步深化,让雷春妮欣喜的不仅有更加多元的利好效应,摆在她面前的还有包括园区规划如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与欧亚这所创新型大学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衍生的新需求、开放校园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园区人流与交通、学生生活如何不被打扰、外来人员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学校规划建设团队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起开启了长达4年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学校决定随着发展在适度的区域进行适度的开放,并通过多种方式与城市相融:
例如:
学校东门毗邻西安东仪路,通过制作镂空围墙和铺建坡地植被,既起到降噪、美观作用,又能消解学校与城市的边界感和割裂感;
未来校园北区规划的产学研大楼、音乐厅等公建设施,则选择直接与城市融合,面向城市敞开怀抱,并为欧亚和西安在未来的发展预留更多开放的可能;
而西区在建的学生服务中心,基于整体大楼服务于学生的功用,因此该建筑采用与城市沿街开放的方式,在不打扰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让国际化的建筑形象融于城市界面。
“我们是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所以一定保障开放与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平衡和适配。”雷春妮再三强调道。
西区学生服务中心效果图
当校内的空间不断吸引着人们走进来,西安欧亚学院基建处也在不断地走出去。
依托学校建设积累,基建处联合人居环境学院共同成立了城市有机更新研究院,积极开展包括培训交流、园区策划及规划、空间设计及管理咨询、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社会服务。
目前研究院已完成对西安市长安规划院办公项目、安康服务区司机项目全过程管理、庆安集团管理咨询,碧桂园香湖湾示范区景观管理咨询,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云南工商学院、贵州工商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恩施学院、青岛黄海学院、泉州理工职业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咨询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高校的服务,为更多的空间和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伴随城市化发展迈向文化建设与精神繁荣,以及大众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昔日独立的“象牙塔”已渐行渐远。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院校选择弱化甚至消除物理边界,努力打破围墙,实现与社会系统的“零高差”,更好地承担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之道。未来,西安欧亚学院将继续基于实际情况持续进行适度的校园开放,为融入社会、奉献城市、服务市民做出更多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