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举办“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集体)”终审答辩暨分享会
2024年4月20日,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主办的“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集体)”终审答辩暨分享会在中心校区明德楼二层报告厅举行。活动现场,一校三地学生先锋齐聚一堂,可谓“上天入地”“八仙过海”“神仙打架”,快跟随我们的脚步,去围观和感受超燃的现场吧!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发表这篇Nature,得益于“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积极态度” “一群人走得更远的合作战略”。
突破“人类工程禁区”,在3000m海拔以上地区奋战900余天、跋涉23000余公里、完成地质超前探测任务400余次。
“十年磨一晶”,形成半导体行业的“山大现象”。
GPCR青年先锋学生创新团队致力于靶向GPCR药物设计和功能多样性的机制研究,一系列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杂志上。
极复杂地质超前预报与智能掘进学生团队针对致灾构造探测、致灾水体预报和智能掘进三方面展开前沿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西部高原重大铁路、新疆某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40余个重难点工程。
新一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及器件学生创新团队在生长理论、材料制备和器件应用方向取得原创性突破,实现了我国新一代半导体碳化硅衬底材料自主可控。
面向经济主战场
数智赋能,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根一线,历时三年电话访谈五万余次,建成样本涵盖全国所有地市的全国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数据库。
由废变宝,在中试基地已经消纳固废1500余吨,新增产值4000万元。
数据与智能决策科学研究学生创新团队专注于数据科学和管理决策领域,借助仿真优化与实证研究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学生创新团队深耕财税治理、预算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区域治理、城市治理等领域,参与撰写智库报告五十余篇,获得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山东省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并被有关部门积极采纳。
绿色能源与材料学生创新团队锚定能源行业固废资源循环及高值化衍生绿色功能材料研发,打通了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一线的实践链条,推动了上下游10余家企业形成了超亿级产业链。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本科生也可以为“卡脖子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驻扎胶州湾海底隧道19个月,诠释了山大青年的实干担当。
致力于立方星载荷研发,为“航天强国”贡献山大智慧。
支部建在考古队上,为文化自信注入不竭青春力量。
发挥“榜样的力量”,助力国之重器勇攀高峰。
以本科生为主力的中国芯散热学生创新团队成功研发了基于微型环路热管的芯片级散热器及数据中心热控系统,在各类科创竞赛当中取得国家级奖项13项,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海底隧道工程交叉创新与实践学生创新团队围绕海底隧道智能建造难题进行攻关,开发智能建造新装备、新方法与新平台,辐射我国在(将)建海底隧道重大项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太空环境探测载荷研制学生创新团队七年磨一剑,研发出电离层探测载荷样机,搭载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默孚龙号/未名一号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焦家考古学生创新团队多年来坚守田野一线,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问题集中力量攻关,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山大走深走实,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贡献了考古人的智慧力量。
智能感知与智慧装备学生创新团队成员长期奋战工程一线,面向国家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重大需求,开展结构健康监测、预测性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空间站、全球首列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等国之重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昔日“酱油汤”,今日“绿如蓝”。
研发创新药物,服务健康中国。
聚焦前沿医学难题,为肺部疾病精准诊疗提供山大方案。
河湖生态修复与水质安全保障学生创新团队致力于河湖生态修复与水质安全保障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在16省份120余项人工湿地工程应用推广,建成湿地工程29万亩,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抗病毒及抗痛风药物研究学生创新团队致力于高致病性病毒以及抗痛风药物研究工作,为建立完善的抗病毒及抗痛风药物研发体系贡献山大力量,多种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肺部疾病精准诊疗交叉研究学生创新团队面对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国家需求,成功构建了精准靶向关键靶点的药物递送系统,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山东大学“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是学校表彰青年学生学术综合能力的代表性荣誉,是学校五四表彰的重要奖项。今年第15届首次设立集体奖项,该奖项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主办,本次评审经基层组织推荐、初评遴选、终评答辩等环节,广泛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担纲评委,申报团队覆盖文理工医各学科,充分展现出一校三地山大青年群体昂扬的精神风貌。
“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集体)”旨在彰显党团组织的引领支撑作用,选树一批青年学生创新集体榜样,引领山大学子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四个面向”,坚定投身科研报国的决心和信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在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的背景下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营造群体性创新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在回答“教育强国、山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中体现青春担当。
(实习编辑 刘宝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