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动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三四五”劳动文化建设方案做实劳动教育
今年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5周年,65年以来,学院始终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劳动精神为使命,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到办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努力构建富有文化内涵、时代风格和学院特色的劳动文化,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劳动文化建设,打造“三四五”劳动教育方案,为培育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树立了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落地、做实的劳职样板,提供了劳职经验。
“三四五”创新劳动文化建设方案
明确“固化”“优化”“深化”三化建设思路与步骤。固化成果,完善制度。将劳动元素深度融入学院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活动中,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建设劳动文化景观,优化提升室廊文化,形成一批劳动文化特色景观。深化研究,总结提升。结合新校史馆建设,深入挖掘学院劳动文化内涵,加强劳动文化理论研究。
构建“四位一体”劳动文化体系。经过一系列建设,学院将形成劳动文化研究、劳动文化景观、劳动文化活动、劳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劳动文化体系。
实施“五个一”工程。学院计划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建设一个主题展馆、形成一系列文化景观、打造一个品牌活动,培育一项建设成果,实现劳动文化与学院历史传承、办学特色、人文精神、校园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独特劳职个性的特色文化。
预期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在全院更加深入,师生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更加认同,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目标。
十大建设措施做实劳动文化教育
为落实“三四五”劳动文化建设方案,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细化了十大建设措施,为在建设期内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保障。
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月。
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建设劳动文化景观。打造兼具人文情怀,体现技术创新领先、劳动特色的文化广场和“劳动文化长廊”,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美育价值、道德认同性价值、知识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
优化提升室廊文化。在实习实训场地建设企业形象展示区、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风采展示区、杰出校友、大赛获奖选手及教学名师展示区、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区等,彰显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
打造“劳动文化月”“劳职大能手”“青春劳职”文化品牌。创新校园活动,持续开展“劳动大讲堂”,大力宣传“劳职大能手”,擦亮一批以“劳动”命名的文化活动品牌。
开展与学校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等活动中既挖掘劳动文化元素,又弘扬劳动文化精神。
建设劳动文化与劳动教育主题展馆。建设新校史馆、劳动文化劳模精神展馆,充分展示学院办学过程中积淀的“劳动”文化以及人才培养取得的优秀成果。
成立劳动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重点对劳动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实施劳动教育实践以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及保障等内容进行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五大原则把好劳动文化教育方向
劳动文化是学院的成长基因,从1955年建校之初,学校就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当下,学院更加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坚持五大原则,传承劳动文化基因,把好劳动教育方向。
坚持导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唱响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坚持时代性原则。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融入新元素,丰富和更新劳动文化。坚持主体性原则。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员工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坚持职业性原则。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融入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坚持系统性原则。充分发挥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环境、制度建设等各要素作用,促使劳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劳动基因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基因。学院将肩负历史发展赋予的使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提供劳职经验,在新时代唱好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劳动教育“三部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