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肖埠小学举办2020年第二次集中研修课程 推进后疫情时期国际理解教育
2020-05-29 13:5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赵小倩)2020年5月28日下午,杭州市江干区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培训2020年第二次集中研修课程之我与世界:面对灾难和危机在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南肖埠小学A楼二楼阶梯教室举办。本次活动延续第一次线上线下直播混融的研修形式开展,另外首次设立湖北、新疆分会场增加“云课堂”,面向全网直播。南小教师线下参与研修,线上观摩的除了江干区16所学校的“种子教师”之外,还有泛长三角国际理解教育联盟20余所项目学校师生代表。其中,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学680余名师生参加。此外还有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也参与了线上观摩。

  本次研修活动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忠敬,杭州凯旋教育集团理事长、特级教师严国忠,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高中部(课程部)副主任俞丽萍,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指导部主任曾宣伟,中共阿克苏市教科局工委委员、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孔朝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逸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忠,杭州市凯旋教育集团南肖埠小学校长、书记,江干区名师林霞。此次研修活动由杭州市南肖埠小学副校长毛建和主持。

  灾难教育 专题报告

  活动第一项,杨小微教授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做了《灾难教育的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首先,杨小微教授对“灾难”、“灾难教育”进行了项目概述,表示灾难与人类相伴生,真实、全面、公正地折射并考量着人间万象。造成灾难的事件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灾害,一是重大的人为事故。灾难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等特点,灾难的震撼性、摧毁性与突发性所具有的累计效应,往往是不可控制的,并超出当地社会经济系统的容忍限度,造成家庭、社会的长期痛苦、失衡或不适应状况。所谓灾难教育,就是引领学习者认识灾难、应对灾难、体验灾难并反思灾难的过程,并帮助其在灾难教育中形成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等基本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灾难教育不仅从知识、方法和技术上提供认识和应对灾难的措施并形成相应的能力,而且更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珍贵与重要,唤起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生命教育。

  研究将从两个维度入手研究:分别是国家/地方课程的再开发,适时适量渗透灾难教育内容以及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拟解决课程资源的筛选、课程大纲的编制、课程单元的设计、课例的提炼及课程评价等关键问题。其次,杨小微教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理念和基本原则。研究理念是灾难与人类的生存相伴相生,灾难教育必须警钟长鸣,因而,本研究面向未来、短线长做、持续跟进,着眼年轻一代素养素养的养成,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切近的体验和理性的反思,探寻灾难教育最合适的课程载体和最有效的实施路径。

  基本原则分别是:1.生活与学科融通,2.认知与行为并重,3.应对与预警兼顾,4.哲学审思与现实关照呼应。接着,杨小微教授陈述了课程开发的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杨小微教授表示本次灾难教育的课程开发将从“确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设计灾难教育课程开发方案合作校问卷调查,了解课程需求、提炼课程开发成果和经验”,“选点实施以灾难教育为主题的国际理解、儿童哲学、STEM+、STEAM课程及教育戏剧等样例研究并且探寻灾难教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合渗透的有效路径”,“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咨询报告和研究报告同时以教育戏剧、国际理解课程的方式拓展研究成果分”三个研究步骤来完成。同时杨小微教授预期成果为国际理解及教育戏剧、儿童哲学、STEM+、STEAM等每个子课题组将提交一份以灾难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开发方案和一篇子课题研究报告并至少完成3个灾难教育课程案例;总课题组形成一个灾难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一篇本课题研究总报告、若干篇文章及政策咨询报告。

  疫情当下 命运共同体

  研修第二个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做了《疫情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题报告。第一,黄忠敬主任通过全球疫情情况分布图和全球16亿学生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分布图指出疫情之下,人类面临全球学校关门,教育从线下发展到线上,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实施方法。第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角色是以效率为取向还是以自由为取向?黄忠敬主任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抗议故事和中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两种叙事方式表明不同国家抗疫的不同模式:中国人的万众一心,严防死守,共同战役休克模式;英国人的群体免疫,放任模式;东亚的二者兼顾,混合模式。第三,如何理解全球化?全球合作共战疫情的全球化和封城、封国的逆全球化的二元对立思维,世界是关联的还是冲突的问题引人深思。第四,如何理解跨文化?中国有一个天下情节,强调全球团结,全球抗疫,并且得到世界公认。

  同时疫情之下,中国也得到了国际援助,特别是日本的寄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给国人带来温暖。 戴口罩文化、社会距离、家庭关系、社会结构、留学生等现象都是跨文化的表现。人们应该从视角的多样性、信息透明度、个人理性判断思考什么是真相?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人们应该敬畏未知,不断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未来的教育从混合教育到融合教育 ,疫情之下大规模在线教育,融合教育将是常态。未来最重要的资源的大数据,要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改变认知,用开放的心态理解人与事,给生命赋予意义。通过工作、关爱他人、认知苦难三种路径寻找生命意义。最后,黄忠敬主任用“培养全球胜任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句话总结此次演讲。

  三地联袂 课堂直播

  研修第三个环节是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南肖埠小学金华情,新疆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梁馨,湖北恩施市逸夫小学郭好乾三位教师将和杭、恩、阿三地的孩子们一道,联袂线上一堂研讨课《怎样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吃饱饭?》首先是金华情老师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告诉学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遭受饥饿威胁的人数从1.35亿上升至2.5亿以上,从而引出课题:《怎样让全世界的人都吃饱饭呢?》。

  课前金华情老师带领202班的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和研究。将学生分成了公益援助组、粮食高产组、粮食节约组,走进了学校食堂、农业厅开展活动。在美术课上畅想了未来的粮食,在音乐课上改编学唱了粮食丰收的歌曲。与此同时,湖北恩施市逸夫小学五年级快乐精灵小组的同学以及新疆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四(6)班的同学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和研究。

  课堂首先由南小公益援助小组进行汇报调查成果:通过欣赏美食图片,观看短片——《乌干达吃土的母子》,张贴海报寻找世界最缺粮食的20个国家引出世界上还有很多地区的人长期吃不饱。公益援助小组还走进农业厅采访工作人员,了解了中国粮食储备情况。知道了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国,会向贫困国家提供粮食援助。阿里巴巴企业也携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发“世界饥饿地图”,用技术的力量帮助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李宁参与联合国粮食援助活动,帮助非洲贫困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向约80个国家的8000万人口提供援助。接下来是南小粮食高产小组播放视频《一稻一人生,清香满天下》《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一些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的人们。

  此后是兄弟学校连线汇报环节:湖北恩施学校快乐精灵小组以手抄报、调查表等方式展示他们调查了解恩施州和湖北省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情况以及特色粮食作物和食材。新疆阿克苏学校垦荒组以统计图、自创绘本、小报等形式呈现了新疆或新疆阿克苏的沙漠、戈壁、荒地的面积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或新疆阿克苏垦荒和粮食生产情况。并畅想未来:可以运用怎样的科技手段,把荒漠变成良田,为世界缺粮地区做出贡献?

  最后南小粮食节约组播放食物浪费现象的视频引发观看者共鸣。精彩的《食物的哭诉》表演引人深思,平时看似小小的浪费,久而久之也无法估量。金老师带领学生记录了5天的泔水重量,同时将光盘的同学登上光荣榜。并通过数据分析一个班每天倒掉的食物大约是7KG,一碗米饭是100g。如果把浪费的食物换算成米饭,相当于浪费了70碗米饭,这可以给一个非洲吃土的孩子吃20天。这样惊人的数据不禁让人思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节约粮食,做到不浪费。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每天节约一点,挨饿的人就会少一点。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

  线上线下 互动点评

  研修活动进入第四个互动点评环节,三地代表为这堂课简短评点。首先是恩施逸夫小学青年骨干教师杨雪莲老师作评点:第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用这次疫情让学生进入国际理解的灾难教育,让学生明白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相互依赖、相互理解、相互支援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本次课堂告诉我们当下世界挨饿的人群不在少数,金老师这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畅想未来等实践问题让学生知道了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和关注的共同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接着,杭州的“种子教师”代表采荷实验学校教导主任周琼老师评点:整节课是开放的,话题开放、形式开放、课程开放、空间开放,三地小朋友一起学习,是一堂开放性课程。在开放的课堂展示中,也能感受到这是一堂融合课堂,以项目是学习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呈现,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去探寻,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也是一节合作的课堂,小合作和大合作之间都让我们知道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同一个话题,同一堂课,又有着各自地域特色。这也是一节共享的课堂,大数据时代,打开网络,学生可以共享他们收获的知识,做到了知识的共享,“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是这节课最好的诠释。

  最后是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个人孔朝丽书记评点:第一,惊喜。这节课很接地气,比以往空洞无力的教学,更加触及了学生的灵魂。第二:收获。新的教育方式,新的理念学习,基于兴趣发生,基于问题发生,基于自觉发生等等都让孩子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第三:有趣。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小组合作,过程有趣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第四,有效。三地各有地域特色的调查汇报,有效的教育方式让打造美好教育不再是梦。

  观课老师通过扫描二维码留下自己的点评。例如点评代表谭舒园老师表示郑老师充分将疫情北京融入了教学环节中,在一系列认知引导、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和思考生活。从中国疫情的变化到世界疫情的发展,郑老师把公共场所的规矩熟悉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介绍,课堂层层递进,这堂课让学生对公共场所规矩有了更多的思考。

  反思灾难 分享实践

  在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引领下,南肖埠小学成为灾难教育子课题实施学校之一,纳入杨小微所长引领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在点评之后,南小分管德育的校长助理胡柳燕将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和大家做了《灾难教育与国际理解》的分享。胡柳燕校长助理指出这次疫情让我们明白——世界就像一个社区,如果邻居生病,我们不去管,总有一天邻居的病会传染给我们。

  报告分四个内容:一、了解“全球化“灾难教育下的国际理解,以南小为例,实施了国际理解课程读本,营运而生了灾难教育下的课堂展示以及学科教学渗透。二、做世界“小公民”,线上线下德育活动凸显“国际范”。南小制作了双语7步洗手法视频,成功经验@全世界;以地球小卫士为题讨论动物环保话题以及体验式灾难教育实施:安全演练与培训等。三、链接“世界”应对灾难教育领国在做什么,通过美国、日本等实践分享,表明学校要有足够的危机教育,应对灾难的机会教育,以及让小孩意识到灾难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实,让小孩参与制定家庭应急防灾计划,有助于让孩子在真正灾难当下,更沉著、自信、有控制感,更好的自保。四、谋划未来,应对灾难教育还能做什么?就新冠疫情为例:灾难下的家庭教育更有意义。通过调查来调正学校国际理解下灾难教育能按照学生需要的样子,按照作为未来世界公民的站位去把握方向,靶向引导,希望孩子们懂得,生而为人,生而为中国人,就是我们发自心底的自豪感。这也是最走心的爱国教育,我们说的中国心。

  通过我们的引导,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无惧未来,把握未来的能认知并理解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竞争世界公民。

  课程改进 圆桌对话

  接下来是圆桌对话环节,话题是《后疫情时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与改进》。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指导部主任曾宣伟讲话:一、“您手中的这本书向您展示了一项既荒唐可笑又令人厌恶的宏大计划,尽管您不愿意相信,但很不幸,它的确是真的。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一小撮英美“精英分子”意欲控制整个世界粮食链条的种种图谋。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追逐利润,而是以一种新的生物战争形式,实行种族灭绝和“人种改良”,以实现其大规模消灭几十亿人口尤其是亚洲人口的长期目标。”科学文化的背后可能是文化也可能是政治,如果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对祖国赤诚之心,没有责任担当作为基础,那么所有技术将会成为灾难。二、“技术本身并不坏,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最后还要回到人类古老的预言:认识自己。国际理解教育史就是技术史,但如果学校把芯片放入校服还是教育吗?从娃娃抓起学习机器人、编程是教育吗?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倡导世界粮食日那天教育素课,教师不用电脑上课,要体验,要践行。

  灾难教育和危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高中部(课程部)副主任俞丽萍中国学生成长的素养之一:责任担当。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二应融合到校园主题活动中。从灾难和危机切入开展国际理解课程,要注意目标,缺粮现象,振粮,惜粮。真实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颁奖合影 总结指导

  最后,严国忠先生为此次研修总结指导。严理事肯定了此次研修内容的丰富饱满,多元参与一个主题教育,一份引领课程,一份分享,一份课堂,指向未来,联系当今。欣喜三地教师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点评。一分经验,课程建设工作。具体指导课程建设,这样的活动又一次的开创。教师培训应该什么形式,多种融合多元参与。共勉现在的教师一定是指向未来的教师,在课程方面应成为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教师,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

  本次研修后续还有两次培训,参加研修的种子教师和参加观摩的各位单位代表都可以获赠《我与世界》课程一套,也将快递给外地的兄弟学校代表。让我们共同期待六月!相约六月!云端再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图片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