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被称为“开门七件事”,因为这七样东西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是,不少人应该不太了解,“柴”之所以被列为七件事之首,是很有讲究的,这也跟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关系密切。
从前的“柴”,如今可是通过管道走进千家万户的天然气。作为一个杭州人,你知道杭州燃气发展的历程么?
12月27日上午,微光社·微光行动研学大课堂带着浙江省全媒体小记者(小主播)的星记者和星主播走进了杭燃集团杭州绿色能源体验中心,近30位孩子和家长在这里了解了天然气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它是如何到达千家万户的。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天然气竟这么环保
一直以来,“柴”在百姓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过去烧柴火,到如今用上清洁安全的管道天然气,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绿色能源领域的不断探索,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其实,天然气就是一种洁净环保的“柴”,它是优质能源,无毒无味,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同时,由于天然气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也被称作“绿色能源”。
“原来天然气充分燃烧时是蓝色火焰啊,”一位小记者跟妈妈说,“是啊,我们家里的火焰好像颜色不太对,要找工人来看看,”妈妈回答说。
记者了解到,自2004年以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海上液化天然气陆续通过杭州市235公里高压管网进入杭城遍布大街小巷的7000公里燃气管网,为150万户家庭带来经济、方便的绿色能源,降低了碳排放,美丽的杭州因而能够山更青,水更绿。
“我们家用天然气很多年了,真的从来没去想过与天然气相关的问题。”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次亲子研学活动,让他有机会了解了天然气文化,平时跟孩子聊起节约环保的相关内容,还能拿来说说。“真是难得机会。”
“打卡”留念定格老杭州的记忆
据讲解员介绍,绿色能源体验中心是集知识、趣味、互动、体验、展示等多个元素的综合性绿色能源体验点。在GAS雕塑前拍照“打卡”之后,孩子和家长们便走上台阶,看到了象征清洁能源的“城市之光”——香港都爹利街同款1:1比例的煤气灯。据资料显示,中国第一盏煤气灯就点燃在香港街头,这标志着天然气从公用照明开始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记载着中国城市能源发展的历程。
图片
在研学活动现场,小记者们非常积极,一个劲儿地拉着爸爸或妈妈的手抓紧参观,还不忘竖起耳朵听着讲解员的话,快速地记在采访本上。“啊,这面墙好暖和,还有点烫呢,”一个小记者说。原来,这面墙,就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燃烧后产生热量来供暖的。不仅墙壁可以供暖,地板也可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暖。
随后,孩子和家长们还陆续参观了“四馆六场景”,来了一场全方位体验之旅。在“四馆”之一的能源历史记忆馆,家长们仿佛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杭州,特别是看到那一辆28寸自行车载着一个煤气罐换煤气的街景,恍惚感更加剧烈。“快来给我拍张照,留念一下。”一个家长笑着喊孩子过来拍照,生怕错过这个机会。
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是,孩子们可以通过七彩管道听到老杭州的声音和气息,那一口地道的杭州话,瞬间让人回忆不断。另外,孩子们还现场干了一回换煤气的力气活。他们从听、看、摸等角度,深入了解了杭州城市天然气的发展史,收集了不少关于老杭州的记忆。
摸了一把城里难得一见的煤饼
除了“四馆”之外,孩子和家长们还逐一体验了“六场景”。比如在厨房能源应用场景,他们近感受了从土灶年代、煤饼炉年代、液化气灶年代到现代化天然气年代及5G智能时代家庭厨房的变迁与发展。一位家长说,如果不是这次的研学活动体验,他也不知道天然气这个绿色能源这么“伟大”,直感叹涨知识了,“小时候都用过煤饼的,科技进步才让我们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位家长表示,他会多跟孩子说,要懂得感恩,节约环保。
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很多基本没见过煤饼,他们一直在询问讲解员“这是什么?”“原来以前都是烧煤饼的,我都没见过,上去摸了一把,手都黑了。”一位小主播笑着说。
在能源与文化创意产品体验场景,孩子和家长们在天杭窑火领略了手工制窑的魅力。很多孩子发现,周围的墙体是用砖块砌筑的,而且上面还有很多他们不认识的文字。据讲解员介绍,这些砖名叫气窑砖,部分砖块来自汉到宋前时期的旧建筑,砖体上的文字和图纹路,具有文物和艺术价值,以及书画艺术价值。
听完讲解员的话,孩子们更好奇了,不由自主地摸摸看看。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讲解员给每个孩子送了一只手工烧制的小瓷杯作为礼物。
微光社研学活动大课堂,带着孩子们全方位体验了杭州燃气的发展历程。从这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燃气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了不同年代,家庭厨房文化的变迁,更体验到了燃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回去我会把这次参观学习的体验写下来,这样收获才会更多。”一个小记者开心地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