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吴赞儿)开学一月有余,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张成胤已经在浙江亚通焊材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忙开了,这次,他们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做材料的微观表征实验,主要是为了解决陶瓷覆铜基板连接的困难。
学生在企业实验室
据介绍,这是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来,学院持续探索并形成区域先进制造集群深度互动、校地企多方力量大力协同的机械类硕士创新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包含四大核心模块,一是与区域产业集群特征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二是面向区域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的协同创新平台;三是与区域产业集群深度互动的协同实践平台;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能力培养协同评价机制。
“以这四个核心区块为依托,我们学院硕士人才培养形成了教育教学有目标、科研创新有方向、深度实践有方法、质量评价有保障的‘四有’模式,”姚建华院长如是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培养出大批具有厚重家国情怀、坚实专业基础、精湛单项能力并且同时具有‘即战力’的制造业人才。”
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会议
十五年来,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教育发展,依托34支研究生纵向团队,借力国际化导师队伍,紧密联系激光与广电、智能设备与轴承等各方面的区域产业集群,建设起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同区域产业集群特征相呼应的优质课程体系,建设了国家级多能场智能制造沉浸式培养实践基地。
学院整合优势资源,依托校际、校地、校企、国际资源,建设了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共建等一系列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学术学位硕士攻坚克难,突破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瓶颈,全面提升学硕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八方联动、区域联通,学院在浙江全域及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建立了八个地方研究院和近百个技术转移、联合研发中心,构筑覆盖浙江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全力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与区域产业深度互动,以实践教育推进科学研究落实落地。
以用人单位为能力培养评价为主视角,学院构建“德”(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等)、“术”(技术攻关、团队协同等)双维度成长观测指标,形成覆盖90%以上学生的毕业生成长跟踪机制,做好全过程教育质量体系监控与评价。
“激光+多学科交叉融合”第九届协同创新及人才培养论坛
“新模式锻造新队伍”,浙工大机械学院十余年持续优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毕业生与区域先进制造业契合度不断提升,为浙江省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入了强大动力。
数据显示,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实施以来,79.8%的毕业生就职于制造业企业单位,毕业五年后担任技术骨干等企业中层以上职务占比超60%。浙工大机械学院的毕业生以浙江省为中心对外辐射扩散,遍布省内外70余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强大的创新创业主力军。
今年3月24日,20余位优秀校友回到学院济济一堂,谈及学院近年来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机械学院毕业的同学对自身发展定位明确,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很强。”“学院的校友导师品牌‘深蓝行动’会经常带学生去企业游学,感知行业、开拓视野,学生融入社会、对接产业都比较快。”从机械学院迈入制造产业,陈桂珍、周青等人便是创新创业的典型青年代表。
“通过从产业发展中找技术突破口,学院师生联合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共同破解,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嘉奖,这一过程也培养出大批学术过硬、技术过关的优秀硕士,给未来技术攻关与制造升级培养了一批后备军。”学院党委书记潘柏松教授说。
机械工程学院“校友导师计划”走进杭州热威机电有限公司
据悉,长期以来,学院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在兄弟学院、研究所、企业单位具有良好的口碑。近五年来,学院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10余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深入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的牵头组织下,浙江省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已成为浙江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示范中心,吸引了海康威视、西门子等一批知名企业前来加盟。“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进一步融合贯通。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副院长朴钟宇教授表示,伴随着学院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与区域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深度融合,相信这一培养模式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区域制造业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衔接。机械工程学院的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将会成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样板”,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