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谢璐楠 徐艳栾 管璨 杨嘉瑜)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寻杭州三绝,品千年宋韵”暑期实践团以“杭州三绝”为切入点,重点围绕“茶韵、丝韵、扇韵”三大主题,开展“知、历、享”实践活动,解码宋韵文化,品味馥郁风雅,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为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茶韵芬芳 实践团赴龙井村
沿着茶韵之路,实践团来到浙江省杭州市龙井村。此时正值炎炎夏季,许多茶农仍在山上劳作,实践团对茶农们进行了采访。“这个茶叶不要了,因为这是夏茶。夏茶采掉后把枝芽压下去,回到根部后再发芽,然后再采掉,为明年的春茶做准备。”一位正在采茶的茶农说。关于著名的雨前龙井,茶农也细心讲述道,“我们采茶主要采春茶,春茶以后是雨前。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叫谷雨茶。雨前龙井就是在谷雨前采的。”
宋代点茶,是中国历史上优雅至极的美学。跟随着满山茶色,实践团成员来到“梅坞茶缘”亲身体验茶艺中的点茶,品味宋人的雅致风韵。茶艺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点茶全过程,包括烫盏、调膏、注汤、添注以及作画。实践团成员亲身实践,并作下“外语”和“茶韵”二词,凸显了本次实践的主题。
全手工炒制是西湖龙井的传统工艺,包含“抖、搭、撮、捺、甩、抓、推、扣、压、磨”十大手法。除了体验经典点茶之外,实践团成员还尝试了炒茶,与氤氲茶香撞了个满怀。
丝韵辉煌 实践团赴丝绸博物馆
踏上丝韵之路,实践团先后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跟随中国丝绸博物馆文化讲解员的步伐,实践团成员在织锦飘逸中了解关于丝绸古往今来的一切,见证了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汉唐织物等丝绸精品、从史前社会到宋元时期丝绸之路沿线上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明清时期丝绸的礼制辉煌。其中,杭州刺绣的历史令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杭绣从南宋到明清经久不衰,且其技艺吸收融合四大名绣之长;刺绣艺人以男工为主,以盘金绣、银线绣等闻名于世。
而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高校丝绸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有异曲同工之妙,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也有对古代织机、丝绸发展历史及丝绸精品的陈列。但不同的是,浙江理工大学博物馆展出的丝织品大多都是出自本校师生和校友联合打造的作品,在展示丝绸魅力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这所高校与丝绸的渊源之深厚。
扇韵典雅 实践团赴王星记扇厂
追觅扇韵之路,实践团来到王星记扇厂。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扇子的制作分为多个步骤,有折面、串扇、磨工、串带等,每个步骤由一位或多位师傅完成,工序紧凑,有条不紊。实践团还参观了非遗大师工作室,近距离观赏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俞备红于黑纸扇面上的工笔绘画创作过程,真切感受到了老师用笔之精准与用心之细致,一笔一画在其笔下都鲜活了起来。
黑纸扇需经过大小86道工序精制而成,既可拂暑取凉,又可遮阳蔽雨,因而有“半把雨伞”的美称。
一踏入王星记扇博物馆,古朴雅致的韵味便扑面而来。各式折扇陈列馆中,琳琅满目,古色古香。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知晓了王星记作为中国百年老字号制扇企业,其名声享誉全球。而黑纸扇则是其最富盛名的产品,它由纯手工制作,要经制骨、糊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八十六道工序独特的工艺流程,方能“曝晒不翘,雨淋不透,水煮不烂”。
同时,王星记也作为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的官方合作企业,为亚运会制作纪念版扇子,或用于出售,或作为国礼赠与国家元首。实践团成员在制扇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尝试制扇,完成串扇与粘合步骤,收获了一把精美的荷花折纸扇。
文化是浸润一个民族的特有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为独特的标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探访和亲身体验,实践团深刻意识到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精华集萃,要继承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厚遗产和巨大优势,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长程的观察视野、更深刻的理性求索更宏阔的思想格局、更开放的文化气度,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宋韵文化的特质、精神、价值和资源,让千年宋韵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