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数智驱动就业 创新引领未来”——2024年重庆高校就业工作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06-12 22:47:00
中国教育在线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正日益渗透到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就业工作新形式交流产教融合新思路,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发展。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桥于6月12日举办了“数智驱动就业 创新引领未来”2024年重庆高校就业工作研讨会。

  重庆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蔡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栋宣,重庆移通学院副校长陈仲华,重庆工商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钟增胜,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就业桥总编辑马杰等出席本次活动。同时,来自重庆多所高校的就业工作负责人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校就业工作的未来发展。

  会议伊始,重庆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蔡理致辞。他强调,在人工智能助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仍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栋宣致欢迎词,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当前中国的就业挑战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亟待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与共同应对。因此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背后的教育思考”展开主题分享,他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教育部门需从供给侧优化教育结构,平衡人文社科与理工科,提升教育质量。学生与家长应调整就业期望,摒弃精英教育时代的标准,正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就业现实。同时,他进一步指出,高校需关注人才结构问题,而学生与家长需转变传统观念,正确看待专业与行业,广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挑战,进而把握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需求不断提升,如何优化高校就业体系和机制、促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众多高校就业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重庆移通学院副校长陈仲华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背景引入,提出创新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和机制不仅要着力于学生与企业对接的就业后端环节,更要将力量放在人才培养的就业前端环节,着力于推进“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教育”的育人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同时,他强调,高校应当推进和完善教育机制的主体化,设立就业网格,将所有职能部门都纳入到就业工作网格中,将责任具体到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高校职工就业工作奖励制度,双管齐下,推动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抓就业、多出措施为学生,最终达到学生顺利就业的良好效果。

  “数智化”引领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人才服务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就业桥总编辑马杰从人工智能背景出发,指出了AI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赋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他提出,借助“数智化”手段,AI能够精准匹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为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AI技术,打通原有数据“孤岛”,结合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各个环节中的具体任务,场景化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就业工作提质增效,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桥数据分析专家王海玉以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为例,探讨了高校就业数据挖掘与应用的重要性。他深入分析了学科专业布局与市场需求存在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存在的时间差等问题。他表示,在调整优化专业时,需综合考虑招生就业联动、行业趋势、岗位能力等,让就业数据有效赋能于专业建设。

  随后,重庆工商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钟增胜分享了学校在就业部署、就业机制、针对性帮扶和多平台联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他表示,AI面试、AI简历等数智化功能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对高校了解和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效率和质量十分有益,后续学校将大范围推广和引入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桥的AI面试等数智化就业服务,多平台联动,运用数智化手段推进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就业。

  通过本次研讨会,各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对数智化就业服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表示,将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校的数智化就业服务模式。同时,也将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助力他们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未来,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桥将继续携手广大高校就业部门,不断优化和完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同时,就业桥还将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数智化创新,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重庆:宋丽娟 代秋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