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数字科技、智能科技和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新发明层出不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STEAM教育应运而生,并越发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下最受追捧的教育热点之一。
前不久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国教育学会也紧随其后成立科创教育联盟,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及评价体系。
打破壁垒推动跨学科整合
先于STEAM教育的出现——“STEM”目前被更多提及。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写,是一个偏理工的多学科交融的研究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指出,STEM的提出诞生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跨学科整合的需求。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也早已关注“STEM”,在他看来,“STEM教育旨在通过跨学科、超边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通过强调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培养科学、技术及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提升人文素养,以应对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后来,“STEM”加进了一个“A”,“‘A’,即艺术(Art)。狭义上指美术、音乐等学科;广义上则包括美术、音乐、社会、语言等人文艺术。”余胜泉说,虽然类似于艺术这样的相关衍生概念很多,但它们的本质基本相同,都是强调跨领域、跨学科整合。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认为,STEAM教育不仅仅是某一学段的教育,应该是贯通的系统性教育。它也不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这五种学科整合到一种教育范式中,把零碎知识变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架构,是一种趋于能力和知识叠加的行动式学习。
“它更多强调广域课程模式,不再强调物理、化学甚至科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而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整合的基本做法是,通过活动形成连贯的、有组织的一种课程。”余胜泉说。
分科教学阻碍STEAM教育发展
STEAM脚下的路并非坦途。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主编赵中建坦陈,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分科教学以及对学科分数的过分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整合和项目学习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都是按不同学科培养教师,真正能够从事学科整合的教师少之又少。”
“已经适应分科教学的教师也会一时难以适应STEAM教育跨学科的要求。”冯志刚进一步补充道。
“此外,如何对学生做出评价,也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难题。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对于学生参与STEAM教育的评估标准,因此这方面的倾向性评估尚未更好地纳入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建立‘鼓励’性评价参数。”冯志刚指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STEAM教育的跨学科特性要求学校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而现有社会资源,比如科创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STEAM教育还不够深入。
“目前,一些学校没有良好的跨学科的整合设计,缺乏基于情境的知识迁移、运用与转化,最后做成了职业教育,组织学生玩赛车、玩高科技设备,成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兴趣的渠道,或者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预科教育,那些中小学生不应该掌握的知识,被一窝蜂塞到中小学课堂中。”余胜泉坦言。
转变教师角色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摆在眼前的难题该如何解决?
常年在学校一线工作的冯志刚认为,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第一,创建“特色班”,带动全校发展;第二,建立学校自身的评价体系。关注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学术志趣等的评价,要把STEAM教育的实践纳入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第三,加强“大中衔接”,把“科学”的种子撒满校园。请院士、教授等进校园授课,同时还要给学生走出去提供便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可尝试将STEAM课程作为特色选修课,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项目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也可以尝试将STEAM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学科间的联系与交叉,领悟知识的实用价值。
“同时,要转变教师角色,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钟秉林强调,在STEAM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发挥各自所长,进行自主尝试,建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体验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