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四中校长张伟韬
又逢己亥双甲子,已是养正百廿年。2019年5月4日,我们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这是四中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我们所有在校师生,都将是这一重要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老师们,同学们,参与学校120周年校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我们有责任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饮水思源,不忘过去。人们说,四中人身上总能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专属气质,在我看来,正是四中一直传承的“严谨求实”与“养正求真”的内在气质,感染着一代代四中师生成为踏实、勤奋、追求卓越的人。
比如四中人的“勤奋”与“爱国”,“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二者始终交融、难以分割。不得不说抗战烽火中的省立联初时期,国难当头,师生们倍加勤勉。在当时的丽水碧湖有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早晨起床的军号还没响,田野上就已经到处是联初的学生,读书之声琅琅。那时经常有日军飞机空袭,警报一响,学生们就拿着书疏散到田野,只要头顶没有敌机,就三三两两的围成一堆看书讨论。联初教师的生活非常清苦,据说老师们购买4只肥皂箱是当时的基本配置,3只叠在一起当桌子,1只当凳子,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肥皂箱上备课批作业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联初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良好的教风学风,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也形成了爱国爱校、孜孜勤学的碧湖精神。
借助校庆的契机,我们有必要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来梳理四中120年来积淀的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获得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使之成为一种历史的力量,进一步激励老师和同学们的自我成长,成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是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20年的四中历史告诉我们,正是一代代四中人始终坚守着“养正”的价值追求,又不断创新求变,才得以从容应对挑战,披荆斩棘,一路前行。校庆文化既是反思文化,也是展望的文化。举办校庆,我们既要回顾总结历史,更要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面对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该继承哪些优秀的传统,如何更新办学理念,如何承担新的责任。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地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关乎学校特色发展、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将校庆办成学校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坐标。
在纷繁的时代变革中,我们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这些年始终秉持着“养正”精神文化,又结合新的时代发展形势,不断丰富发展“养正”精神的内涵,我们将四中的办学凝练为“养正尚德、求真立人”八个字,着眼于学生的做人品质和多元发展、整体发展,正是我们这代人对于四中育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我想,只有我们每一个在校的教职员工、每一个学生,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为推动学校的发展付出了努力,尽到了责任,取得了成绩,才是我们举办校庆的底气所在。
第三是积极参与,贡献力量。校庆是我们的校庆,离开了“我们”,校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我们”包括所有的在校师生,也包括所有从四中校门走出去的校友。春节前,1967届校友、作家黄亚洲为母校专门写了一首诗——《杭州四中,我的母校我的梦》,用充满感情的诗句表达校友心声。这首诗歌经微信传播,反响强烈,阅读量超过了一万次,被校友们戏称为“近万名杭四中校友围绕这首诗开了一次同学会”。让我印象犹为深刻的一句诗是:每个校友的梦境里,都有“一座永远移不走的学校”。非常准确!四中是万千校友永远的母校,永远在他们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所有校友,对于四中这样一所具有120年历史的学校来说,都是大树浓荫中伸展开来的一片片绿色的力量。我们举办校庆,就是要让校友们回家重聚,凝聚人心,一起为学校的不断前行积聚力量。
校庆活动的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围绕校庆筹备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养正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创设与运行、校友的寻访和联络、各地校友会的建设、校史馆的建设、校史的系统编写等,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得到了一些热心校友的支持,更多还是我们学校相关干部和师生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接下来,我们还将紧锣密鼓地推进两校区文化环境的改造与布置、校庆纪念画册的编撰、下沙校区中心广场主体雕塑的建设、全校教工全家福的拍摄等等,特别是5月4日校庆日庆典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在最后的冲刺和收官阶段,还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120周年的校庆的成功举办,需要汇聚全校师生员工之力。希望每个四中人都积极参与到校庆活动中来,用实际行动为百廿校庆献礼!
老师们,同学们,5月4日,是所有四中人欢聚的日子,也是我们再次出发的日子,让我们用勤奋、踏实的工作和学习,来迎接它的到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