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杭电85后“宝藏老师”秦飞巍:乐于“雕琢”每一块璞玉
2024-08-05 14:1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程振伟 吴雪燕) 这个暑假,杭州进入“烧烤”模式。在杭电下沙校区一教北楼518室,氛围同样可用“热极”形容。

  “你们的大创项目,机器学习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吗?”

  “你们的医院影像分析项目,进展如何?”

  “对了,脊柱畸形测试的AI算法,有没有用到最新技术?”

  一位中年男老师,正在给不同学生团队进行指导,时而拧眉沉思,时而挥手指点。

  这个叫做HDU-3DCV实验室的地方,主持者是杭电计算机学院秦飞巍教授。这个皮肤黝黑有点大男孩气的学者,在杭电热爱搞竞赛、科研的学生中有一个“绰号”:“宝藏老师”。

  流水的“脊柱研究者”,铁打的“秦导”

  2014年从浙大博士毕业的秦飞巍,进入杭电计算机学院。从第一次站上讲台,他就热爱上了教学。“这是值得一辈子用心付出的事业,和学生们在一起太好了,让他们更优秀,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有成就感的事了。”

  如何让学生更优秀?秦飞巍很注重搭建平台。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CAD、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分析。从2017年开始,秦飞巍就与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慧医疗创新中心、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等联合做“脊柱侧弯”医学影像研究。

  “说白了,就是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弯’。我们团队致力于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方法提前介入‘脊柱侧弯’,并提前治疗。”秦飞巍说。

  除了鼓励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研究“脊柱侧弯”,秦飞巍还特别乐意让上自己《创新实践》课的本科生牵头搞“脊柱侧弯”研究。

  2017级的於文卓同学,大二时就在秦飞巍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他们从传统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开发着手,首先定位关键点、关键区域,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脊柱——骨盆力学参数的自动量测。现在在美团搞开发工作的於文卓说,“我的科研带团队的工作,是在杭电本科生期间开始的,秦教授给了我信心,后来读研乃至工作期间搞科研,很多基本东西都是在杭电本科期间掌握的。”於文卓告诉记者。

  2018级的葛云阳同学,现在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搞大模型相关研究。同样是大二期间,他成为“脊柱侧弯研究2.0版”的“带队大哥”。他们在第一代机器视觉探索的基础之上,开始做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空间注意力、目标检测的脊柱等多组力学参数的自动量测。“秦老师在机器学习、应用数学等领域的深厚造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他总会在关键问题节点上启迪我们,所以出了很多成果。”葛云阳说。

  “脊柱侧弯研究2.0版”,给一帮以在校本科生为主的团队,带来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和第七届中国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最难得的还是脊柱侧弯研究这个平台,给本科生带来了第一手的研究素材,科创大赛的硬核奖项,为他们接下来的科研奠定了信心和创意来源。”秦飞巍表示。

  随后,带本科生搞科创尝到“甜头”的秦飞巍,又遇到了热爱搞科研的陈一飞同学。3.0版的脊柱侧弯研究,在杭电圣光机联合学院本科生陈一飞带领下,与邵逸夫医院、浙江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宣武医院等合作,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在一代代同学研究试验基础上,与主任医师相比,运用机器学习技术的“脊柱侧弯”模型,各项指标的测量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且单张影像测量时间可从10分钟左右缩短至1秒以内,帮助医生实现病人手术过程更微创、手术效果更好、术后恢复更快等效果。

  目前已经在美团挑研发大梁的於文卓,听说脊柱侧弯研究已经进入3.0版,而且被医学领域行业专家认为“应用前景好”,甚是开心,他开玩笑说,“秦老师带有潜力的本科生提早做科研,还找到了脊柱侧弯研究这个硬核平台,再加上他联系到的医院案例资源,平台上走出的一拨拨本科生,后来去了北大、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系、华为、网易、腾讯等搞研究。铁打的秦导,无愧宝藏导师之名。”

  “你想搞研究,我给你当铺路石”

  85后的秦飞巍,出身重庆涪陵山区。小时候干过农活的他,经常会和学生讲到农村时光。“小时候,稻穗成熟要急着收割、脱粒、归仓,家里的孩子再小,只要能走路,都想着在其中发挥作用,因为稻谷归仓,才意味着全家一年没有白忙活。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农家孩子的责任心。”

  而1997年重庆直辖市的设立,意味着秦飞巍一家从农村人成了大城市市民。“直辖市的成立,给我们全家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的收入大幅提高,我的上学环境也极为改善。这一点,让我从小就形成了强烈的感恩心。”秦飞巍说。

  从第一天走上杭电讲台就爱上教学、喜欢跟学生打交道的秦飞巍,也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学者”。经过记者求证,他的意思是,“做老师在先,做科研在其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松了对做科研的自我要求。最近十年,他发表了包括高被引、SCI中国科学院一区、Top、CCF A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国防科技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我认为,大学老师科研做得更好,更加有宽阔视野和前沿意识,培养学生、带学生搞科研才会更有基础、有平台,更加地游刃有余,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信心。”秦飞巍自信地说。

  这个夏天,秦飞巍又晒得很黑。原来,他暑假期间兼顾家庭,“穿梭”家校之间,指导学生,忙得应接不暇。他家离学校只有三公里左右,平时除了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项目评审等学术交流活动,其他时间一般都待在下沙,没有太多社会交流。“平时的大部分时间,包括周末和寒暑假,如果学生要找我,都能够随时联系到我,20分钟之内,我就可以赶到学校,和他们当面进行讨论和交流。我的微信和QQ好友,绝大部分是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我的时间应该大部分属于学生。学生想搞研究,我就做他们的铺路石。”

  当大学教师十年,秦飞巍对培养学生最为感触的,一是“陪伴学生”,是“因材施教”。在他看来,指导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和结果,师者要启迪和参与,要陪着学生,手把手整理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不断修改、投稿,一起回答和改进审稿专家提出的多项疑问,最终发表论文。学生碰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碰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克服;什么时候需要继续坚持,什么时候需要放弃,这些都要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做科研,让学生自己获得思路和方法更重要,“这就是授人以渔”。

  在秦飞巍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因材施教”就是雕琢璞玉。2018级本科生江浩维,思路很活跃,搞科研很积极,但因为有时候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他所在的科研小组“无人问津”。他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小组,只能同秦老师讨论。秦飞巍鼓励他发挥自身脑洞大的优势,在国际公开的多个开源数据集上,做了大量实验,结合多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最后形成论文,师生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发表了2篇论文,其中一篇以本科生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SCI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Neural Networks上发表。后来江浩维凭借此硬核成果保研进入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继续深造。

  即便是暑假还乐此不疲地在家和学校之间“跑”个不停的秦飞巍,自豪地对记者说,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最关键是,他们需要一个小伯乐,一个懂学生的专业老师,在大学伊始,就陪伴与鼓励,依据其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时间规划、未来打算等,给予支持与帮助,使其能够在学术殿堂里,脱颖而出、无愧时光!”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