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核心能力为本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考试大 2011-01-11 大 中 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写,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审定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2007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在前言中写道:"本考试大纲既反映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又充分兼顾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主要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这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即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是以能力为本的考试,其考核的重点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把握,更是把握知识基础之上的理解、应用和买践能力。
尽管从社会工作产生开始,人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就有诸多不同,但是就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实际来看,与其将社会工作视为一门理论知识,还不如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专业方法,也就是专业助人方法。从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工作始终是在强调应用性,强调应用多种介入策略和模式来提升案主(也就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潜能,解决案主所面I临的问题,达到案主与其环境的协调、需求与其资源的平衡。与此一脉相承,社会工作教育注重实际操作,要求进行有相当长时间督导的社会工作实习,关注如何提升社会工作者开发案主潜能、整合环境资源、解决问题的实务能力。当然,这种实务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知识、实务方法和模式技能的把握、理解和运用基础之上的。
能力培养涉及多个方面,但一般大家认可能力的基础是知识。要培养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必须切实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知识。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从业者必须了解社会工作知识,包括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生命发展周期、社会福利政策等基础知识,了解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社会支持、生态系统、优势视角等理论知识,了解个案、小组、社区等实务工作方法以及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实际应用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工作实践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充实自己的社会工作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案主求助的时候,识别把握案主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比较选择解决问题的实务工作方法。这种识别问题选择方法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初都是有意识的,需要不断地通过试错法进行矫正来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真正把握了社会工作知识的精髓,领会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要义,在遇到案主问题时自然就会知道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在和案主面谈时,我们要用到“澄清”的技巧,简单的说也就是来确定案主所要表达的就是社会工作者所理解的。在和案主交谈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的案主往往说了很多,尤其是社会一些老年人、妇女,反反复复的在说一件事情。为确切了解案主所要表达的意思,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抓住案主话语的真正含义,以及在话语之外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重复一遍再反问其是否要表达这个意思。2007年3月,社会工作者和老人面谈时,老人多次讲自己和女儿的事情,反复说自己对小时候的女儿多么关心,对女儿成长投入了多少精力等,一件件小事情,要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从表面上看,老人在说对女儿的关爱,讲和女儿的故事。但是有社会经验或者社会工作知识的人都清楚其真正的含义是,老人希望自己的的女儿像自己以前关心她一样来关心自己。在此情况下,社工就需要有策略地反问:老人家,我知道您非常心疼女儿,您是不是希望女儿来探望您啊?这就是澄清技巧的应用,也就是澄清隐藏在老人言语之外的真正含义。老人听到这句话眼泪几乎掉下来。经过深入了解,社工得知老人有一儿一女,但是成年后他们都在外地生活。儿女希望老人和他们共同生活,但是因为言语不通,老人非常不习惯,宁愿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老伴刚过50就因病去世了)。儿子在上海毕业留沪工作结婚成家后难得回北京一次。女儿生活在广州,刚生完孩子,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北京探望老人了。儿女虽然时常打电话回来,但是毕竟见不到面。社工和其女儿联系后,他反映老人很要强,每次打电话老恩都说“你们都忙,我在这里很很好,你们不要担心,用不着你们回来”等。女儿虽然知道父亲想和她见面,但她因为怀孕、生孩子等确实有半年多没有看老人了。了解到老人的想法,女儿带孩子回到北京探望老人,满足了老人的愿望。
这种建立在社会工作知识基础之上,识别需求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可以表现出来。所谓能力考试,重点就是考察社会工作从业者运用有关社会工作知识来识别案主需求,评估案主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考试的特点就体现在命题的形式上。从对2008年参加考试人员的访谈发现,很多的考试题型都是给出一定的情景以及入们在此情景下所遭遇到的问题,要求考生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对能力的考察就体现在对现实情景中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上。因此,可以说仅仅通过阅读考试参考书,背诵记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了解社会工作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把握是为了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握这些知识,而经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才能够提高社会工作者洞察案问题、解决案主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