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赵巍胜:以“三个有组织”推进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
2024-12-11 11:19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产教融合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力、协作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高校和企业应牢牢扛起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历史使命,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和有组织的校企导师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1],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有组织的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价值意义

  1.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回望近300年的工程科技创新史,有组织的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在推动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即是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典范,政府深刻认识到卓越工程师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国家立法形式确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在全国的200多所工程师精英院校中,有40多所冠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目前,在法国百强企业中,60%的总裁和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来自于法国工程师学校,形成了以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等科学界顶级奖项获得者、企业家、将军和总统为代表的遍布全球重要领域的校友网络。从全球来看,有组织的产学研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同样为美国、德国、荷兰等工业强国的科技崛起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2.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的“活水源”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突破,到世界最大单口径望远镜“中国天眼”、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的精品锻造,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广大工程科技人员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发挥组织优势、推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必要环节,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载体。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中组部等九部委共同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安全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注入源头活水,贡献重要力量。

  3.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塑造工程教育新形态的“样板间”

  我国工程教育始终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相连,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积极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内涵的高等工程教育新形态,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性,以破解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教育部、国资委共同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打破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以组织制度创新为根本,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精准对接校企优质资源,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产教融合育人实体平台,推进全链条全要素标准体系建设,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打造了初具规模、引领效应显著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2]。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助推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教育变革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应充分汇聚“双主体”育人合力,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体优势,有组织地产教融合培养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3]。

  现阶段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面临的问题挑战

  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的牵引下,教育部、国资委等多个部委大力推动组织制度创新。据统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先行先试,通过搭建实体化产学研平台,10所高校牵头,50余所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了200余门关键领域核心课程;汇聚行业师资,打造了万余名高水平校企导师;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正式发布《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标准汇编(第二卷)》。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产教融合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也逐渐进入“深水区”,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校企科研合作牵引作用有待增强。校企科研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企业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的重要突破口,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仍然存在一定不衔接的情况。从高校来看,高校更注重学科发展,虽然科研布局较为超前,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成效仍有不足,产业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牵引效果有限。从企业来看,企业更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品经济效益,对人才培养长周期的重视不够,投入有限。从合作成效看,自发性的合作项目体量有限、联结较为松散,和有组织科研带动人才培养相比,引领效应不够显著。

  二是工学交替组织运行模式有待完善。在校企工学交替培养的全流程中,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运行落实在各环节中不连贯的情况比较突出。从顶层架构来看,组织机制与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工学交替培养流程不够通畅,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存在脱节,知识传授和实践指导相对割裂。从沟通机制来看,校企的地理距离、工作习惯差异等导致直接对接效率偏低,高校与企业内部、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专有部门开展校企联合协调工作,多头对接现象长期存在。从评价导向来看,尚未完全建立覆盖培养全过程的评价体系,结果导向的传统评价方式对工程实践环节关注度不足,缺失明确的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交替的培养成效。

  三是校企导师队伍协同育人有待提质。校企导师队伍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导致协同育人质量和效率不高。从经验能力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多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虽具有丰富的一线工程实践经历,但人才培养经验有限。从合作模式来看,校企导师的匹配机制仍不完善,无法保证研究方向精准适配,从而导致校企导师研究合力不足,做不到“劲往一处使”。从培养职责来看,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工作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培养环节的工作配合缺乏规范指导,同时也存在企业导师人才培养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健全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长效机制的思考探索

  在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认识并破解所面临的问题挑战,构建“三个有组织”长效机制,健全项目驱动、战略对接、平台支撑三层次的组织机制,发挥“有组织科研”的牵引作用;完善培养治理、培养流程、培养评价三方面的工作体系,贯彻“有组织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双向流动三维度的合作模式,落实“有组织校企导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通过“三个有组织”互促互进,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

  1.以有组织的科研为牵引,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第一,健全项目驱动机制。项目实践是提升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最好的“磨刀石”。一要突出科研需求先导,以工程领域实践瓶颈和产业一线需求为源头牵引,落实“先定方向—再选项目—再配导师—后选学生”的全新模式,推动产教融合育人行稳致远。二要强化校企课题衔接,聚焦企业真问题,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定期面向高校教师发布课题指南,并通过课题任务清单明确高校导师任务要求、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入企培养要求等等,实现产教融合育人精准对接。三要加强生源精准选拔,根据校企联合确定的人才培养课题库开展招生选拔工作,提前向学生明确联合培养企业、承担项目、研究方向、校企导师组成员和入企培养要求等。

  第二,健全战略对接机制。通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持续深入。一要构建校企战略合作顶层框架,汇聚校企各方优质资源,全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高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及时动态优化教育教学,加强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二要建强产教育人实体平台,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促进产教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双向对接、有效匹配、共融共进,系统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三要搭建校企常态交流平台,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院长论坛、研讨会、国际会议等高水平活动,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常态化开展交流互鉴,不断扩大和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朋友圈”。

  第三,健全平台支撑机制。实践平台是项目牵引的重要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一要升级高校传统实验室,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整合延伸企业、科研机构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北航分级分批打造了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空天地一体信息网络、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系统等10多个科教协同平台,有效支撑了行业前沿课程建设和工程项目协同攻关,打造课程项目双驱动的育人新机制。二要建好校外实践基地,依托科研项目对接,北航着力打造了一大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等,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窗口,有效支撑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三要发展新型信息化平台,依托科教协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北航打造模块化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在虚拟实训模式中支持多样化的实践训练和情景教学[4]。

  2.以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为核心,扎实推进工学交替培养

  第一,完善培养治理体系。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具有多频段、多时空、多主体的显著特征,要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载体,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治理体系。一要充分发挥校企理事会的协商决策作用,理事会作为高校和企业间的衔接纽带,校企共同担任理事长,推进校企双方共同主导、协商决策卓越工程师培养全流程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等各项工作。二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战略咨询作用,专家委员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智库,深度把关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提供科学建议意见。三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质量把控作用,推动和完善卓越工程师评价机制建设,统筹负责学生学业评价、学位授予等工作,根据学科领域特点制定多元化的创新成果评价要求,以能力贡献为导向改革学位评价标准。

  第二,完善培养流程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培养标准为牵引,全面细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作流程。一要规范培养标准,联合体在去年发布的培养标准基础上,继续编制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标准汇编(第二卷)》,形成系统化、全程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二要细化培养流程,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全周期全过程,针对企业课题库建设、校企联合招生、核心课程建设、入企实践管理、毕业管理与学位授予等各环节,建立内部闭环、外部衔接的制度体系,使每个环节有章可循,确保人才培养流程的无缝衔接。三要强化数智赋能,面向工学交替培养的复杂时空场景,建立学生大数据画像和成长档案,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北航通过打造开放式私域大模型“小航”AI助手,应用人机持续协同学习技术,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发展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生成式、伴随式的优质服务。

  第三,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必须坚持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建立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价体系。一要创新准入评价,强化不拘一格选人。成立校企招生工作组联合制定招生方案,确立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评价标准,着力破解学生选拔“唯分数论”和工程素养考察不足的问题。二要创新过程评价,强化产业需求匹配。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探索编制通专结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倡导以工程实践作品代替论文作为课程作业,着力破解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脱节和工程实践训练不够的问题。三要创新毕业评价,强化实际贡献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已明确把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为工程硕博士毕业评价提供了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北航出台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侧重考核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在企业实践阶段取得的实践成果和成效质量,着力破解毕业学位评价“唯论文”问题。

  3.以有组织的导师队伍为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加强校企导师优势互补。校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决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一要强化选优配强,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能力是导师遴选的先决条件,企业导师应长期在工程技术或科研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导师则应兼具丰富的硕博士培养经验和深度参与企业工程实践经历,以此促进校企导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二要强化研修培训,通过体系化常态化开展导师培训,促进校企导师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双提升,目前由联合体牵头组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导师研修班已成功举办三期,培训1200余人,对深入推进校企导师间的工程实践育人经验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要强化正向激励,组织开展优秀校企导师评选,遴选优秀指导案例,对优秀校企导师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有效激发校企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

  第二,加强校企导师协同联动。为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效性和高效性,校企导师需建立长效的协同机制、科学的团队组成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一要建立协作机制,北航编制了《双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指南》,为巩固校企导师长效协同机制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坚实基础,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组织组会等,推进校企协同、积极互动。二要促进科学成组,校企导师组在组建时应遵循优势互补、协作高效的原则,团队成员要与课题项目实质紧密关联,且校企双方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匹配的研究方向,确保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三要明确职责分工,高校导师侧重于学生的理论教学、科研指导和学业发展规划,企业导师侧重于实践指导、行业前沿动态传授和职业素养提升,各有侧重的同时也要做好互相补位、实效倍增。

  第三,加强校企导师双向流动。在高校和企业之间设置双向流动的有效通道,有助于全面打造“愿指导、能指导、会指导”的高水平导师队伍。一要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在职称评审聘岗、人才计划申报、教学业绩考核等方面予以一定政策性倾斜,全方位支持高校教师走进企业从事协同攻关工作。二要鼓励企业人员到高校兼职任教,企业通过表彰宣传、物质奖励、职称职务晋升、出资设立企业教席等方式,充分发挥校外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支撑作用。三要健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保障机制,为妥善应对和及时协调校企导师双向流动遇到的各类问题,可共同组建校企导师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切实指导服务校企导师“双向奔赴”的交流合作需求。

  遵循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规律,北航强化“三个有组织”,建立“国家专项—校企专项—院企专项”三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广架构,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体系,引领带动更多高校与企业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协同合作,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实践能力导向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样板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

  [2]怀进鹏.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2-1-26(9).

  [3]赵长禄.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

  [4]王云鹏.构建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4(10).

  【作者:赵巍胜,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原载2024年第2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7-09 11:52
中国教育报 2024-05-10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