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毕业生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力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民生之本,也事关国之大计。厦门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突出位置,以学科优化为抓手、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多元协同为依托、以数字赋能为驱动,强化系统思维、凝聚工作合力,“四位一体”打造就业工作新格局,推动就业育人提质增效。
一、以价值引领嵌入,提升就业导向与办学定位适配度
一流大学应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双一流”高校必须自觉扛起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使命,引导学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做大贡献。厦门大学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就业理念,把培养立大德、有大爱,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作为办学之基,将就业育人纳入大思政工作体系。打造立体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融入校本元素与多元学科特色,实现本科生全覆盖。每年度开展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教学研究项目立项,选树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扎实、育人理念前瞻、育人成效显著的专业教师担任“就业引航名师”,激励专业教师把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引导融入知识传授,推动各类课程与生涯教育课程同频共振。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全覆盖落实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关键期开展谈心谈话、生涯启蒙,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业HR、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校友担任校外生涯导师。大力弘扬建功立业主旋律,打造“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院士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囊萤星火”青年讲师团等第二课堂活动,每年举办赴西部、基层、重要行业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大业与社会整体发展。出版《创新创业厦大人》《天南地北厦大人》等系列丛书,常态化组织毕业生走进重点行业企业、区域发展龙头企业,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明晰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近年来,学校涌现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一批扎根奉献的先进典型,应届毕业生赴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就业比例实现连续9年正增长。
二、以学科调整优化,提升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契合度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和水平。厦门大学着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改革,强化就业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反馈作用,将毕业去向落实率、本科生深造率、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就业率作为教学评估、学科评估、经费拨款、专业设置与管理等的重要依据。推进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例如,实施“强基计划”“南强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加快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瞄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需要,在全国首批设置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率先设置先进能源一级交叉学科,实施集成电路、柔性电子等研究生招生专项计划;新增区域国别学博士一级学科,超常规培养一批“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积极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医专业招生比例,增设能源化学、人工智能等17个新兴交叉本科专业、2个一级交叉学科和11个专业学位类别。及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主动撤销或停招生源质量不高、就业前景不佳的19个本科专业和9个一级学科。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打破学院、学科壁垒,设立8个二级交叉学科,培育3个校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微专业”“辅修专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以多元主体协同,提升就业容量与就业质量均衡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协同。厦门大学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院系领导落实责任、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一盘棋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全员促就业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大力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与全国40余个地区的人事主管部门、人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人才合作关系,与26个省份建立定向选调生基层项目合作,在“福建省引进生”“泉州市优选生”等省内重点人才输送项目上取得新突破,累计为各省市培养输送2500余名选调生。实施“头部企业合作工程”,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华为、宁德时代等单位形成人才合作长效机制,与中国石化、华润微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持续推进毕业生“总部就业”“核心岗位就业”。发挥“赤诚报国、感恩传承”校友文化特色优势,挖掘校友在拓展毕业生就业新空间中的重要潜能,以“鸿雁计划”、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等为依托,开展“老带新”“传帮带”校友交流活动,打造“母校—校友”就业育人共同体。多渠道扩大优质就业岗位供给,组织毕业生参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示范性项目,创新开展“强国之基”新质生产力专场招聘双选会等校企联合育人活动,年均来校招聘用人单位超5000家,举办各类型招聘宣讲活动78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28.8万个,人均岗位数30个,学校就业实习基地项目入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典型案例。
四、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就业服务与就业评价满意度
当前,教育数字化先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技术赋能为高校创新优化就业服务流程、助力毕业生量身挖掘优质岗位、强化校企平台对接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厦门大学深入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全程化、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数字赋能平台,加快推进就业服务平台与就业帮扶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进行数据采集,动态监测学生日常学习、实习实践等数据,及时反馈并纠正学生就业偏差。启用自有智慧就业系统“厦门大学24365就业育人数智平台”,打造集“云招聘”“云面试”“云签约”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矩阵,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精准供需对接;嵌入生涯云梯系统、简历制作系统、AI模拟面试系统、线上职业测评试题,以智能化自助服务资源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验和职业胜任力;抓取学生参加招聘宣讲、就业指导活动和简历投递、面试等数据情况形成“一生一策”,联动学生信息大数据库、学生网上服务大厅、学生信息全过程管理,构建学生基础职业画像,精准推送指导服务活动与就业信息,提升人职匹配度。以数字赋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工作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更极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在2023年和2024年的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厦门大学就业指导评价均位于全国高校前列。在学校每年开展的用人单位问卷回访中,近五年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整体满意度年均超过97%,学校就业育人成效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肯定。
作者:张宗益,厦门大学校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