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持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是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把“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目标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科特色和优势,是我们在编制高校规划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高校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重要讲话的要求;为了开好局、起好步,有关方面正在编写三年行动方案。从全国范围看,“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也即将开局。在这个特殊时点上,高校编制好契合学校实际、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可操作可实现的“十五五”规划,不仅对于学校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全局,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编制好“十五五”规划的特殊意义。对此,不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需认真思考和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五年目标等时代命题。
一、锚定教育强国目标不放松
制定“十五五”规划,首先要锚定教育强国目标不放松。我国已经确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这其中当然包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而且是要建成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起龙头作用的高等教育强国。众所周知,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到21世纪中叶要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1],不仅在时间上提前了15年,而且在内容和标准上从“基本建成”提高到“建成”,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紧迫性。因此,从2020年开始,中央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2]。2024年9月,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这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教育强国必须先导的问题,而且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课题做出系统阐述[3]。
在国家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规划,锚定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谋划制定学校新的发展规划,尤其是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十五五”规划是学校未来十年发展的第一阶段,下一个五年即是建成教育强国的时点。因此,能否做好“十五五”规划,并且顺利实施、达成预定目标,对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为关键。我们一定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举措、有效的行动加速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二、高校“十五五”规划的若干重大课题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战略背景、战略定位、战略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基本内容。但鉴于“十五五”规划的特殊性,更需要把握好以下九个重大课题:
一是明确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定位与目标要聚焦特色和差异。我们要建成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是类型、层次不同,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教育体系;既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要有服务区域、地方、行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一般高校。各个高校都应当在这个大体系中找准位置、明确定位、做出贡献。总体上说,应当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基本办学定位,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方向,明确发展定位。我们所说的强国,是全球视野下的强国,世界一流也是全球坐标中的一流。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也一定要有国际可比的考量。
二是把握发展基本思路。发展思路是实现定位和目标的策略。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原则必须共同坚持。比如: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两翼;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为了做好这些,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拓宽经费渠道。
三是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问题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系问题。要认清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自主等举措,升级改造传统学科,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加快发展交叉学科,重点建设一流优势学科,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更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通过学科专业积极稳妥的调整,提高高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
四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地位,要杜绝“校长什么都管,就是不管教学;老师什么都忙,就是不忙教学”的现象。要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教材、教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深刻性和广泛性,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不应只是考虑怎样做“盆景”,而是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注重产教融合。对于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的多少、对国家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工作方针,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克服“小、软、散”等顽瘴痼疾,通过有组织科研产出大成果;鼓励自由探索,追求“0”到“1”的突破;通过校企合作、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学之本,是争取和达到一流的基础和前提。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第一,要做好人才揽聚工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第二,要利用国际国内的机遇,汇聚人才;深化教育评价和人事制度改革,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七是高水平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既是高校的使命,也有保持卓越的真谛。要关注世界教育改革走向,把握趋势,为我所用,勇于超越,走到世界教育发展的前列。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科研合作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在全球合作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八是深化综合改革。综合,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不了解基层的实际矛盾,没有对矛盾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联的深入分析,笼统地谈综合,结果是一笔糊涂账,“把综合改革当成框,什么都往里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要了解实际、分析矛盾、找出关联,才能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和先后顺序,才能推进综合改革。要坚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的原则,持续推进改革。
九是把握时间节点。“十五五”规划是针对未来五年的谋划,虽然只有五年,但其中有两个时间节点很重要。一个是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另一个是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要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些都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紧迫的任务。学校的发展规划要与这两个时间点所要达成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相契合。
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改革创新做好高校“十五五”规划编制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先导、基础和支撑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当然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高校的“十五五”规划,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学校校情的基础上思考,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科学设置“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奋斗目标,高站位设计可行的发展路径,使学校的“十五五”规划既眼前一亮,又切实可行。过去我们常说,“建设教育强国,任重而道远”,现在却是“道不远任更重”。因为现在距2035年只有十年时间,任务却异常繁重!恰是:唯奋斗方可成!
作者简介:瞿振元,男,汉族,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原书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5年第1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