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4,关于“人才”他们这样说……
2024-12-30 09:41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24教育回响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什么是人才?该如何定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如何培养?

“中国能够打破西方垄断的唯一机制,就是提拔大量的、有能力的小孩(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家国情怀。”

“科研人员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板凳问题,而不是‘板凳冷热’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就像选种,首先你得有‘种子’可选。”

“我们培养的年轻人,除了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甚至要有世界担当,因为今后我们要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

  2024年,中国教育在线专访了70余位两院院士、书记校长、专家学者老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领域,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分享真知灼见,为我们的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探索。

  告别2024,在此摘取分享10位嘉宾关于人才培养的教育声音。

丘成桐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国际著名数学家

  丘成桐:我坦白讲,中国能够打破西方垄断的唯一机制,就是提拔大量的、有能力的小孩(人才),让他们能够走出自己的路来。假如没有人才的话,中国就完了。

  我们发觉,有一些十三四岁的小孩能够出类拔萃,我们夏令营有一个十一岁的小孩,也很能干。这就表示,我们能够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培养出一大批年纪小,但同时很有能力、有天赋的小孩,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这个环境,最重要的是师资,世界上所有人才的培养,师资都是最重要,这一点我想中国一定要做到。在求真书院,我们聘请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学者,不单是他的学问是世界一流,同时他做学问的方法,人品,声望等,我们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需要大师,需要好的师资。

  第三是让这些学生们很快地累积经验。成绩做出来以后,科研方面他能够跟老师们在一个场所合作协作,也给他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发挥所长。

  中国对年轻小孩的不重视,我想是一个大的缺点,中国优秀的年轻人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培养、栽培,无论种子多好,丢在石头上可以长得出来,但是长不大,丢到一个土壤肥沃的地方,有养分才能够长成。

孙友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孙友宏: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或者品质?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另外,还要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学科科学理论,具备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和健康个性统一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是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

  如果概括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个品质特征。一是专业要精,要有深厚的技术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第二,素质要高,这个素质不是指一般的高素质,而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具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素质;第三,能力要强,这个能力指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袁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袁亮: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必须要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安徽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受到了相关行业、企业的欢迎。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是一句口号,真正难的是怎么做到融合。我们经过思考实践,探索出通过与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去实现,所以在我的工作时间里,相当多的时间是和企业开展深入交流战略合作,其中第一条就是双方共同来培养人才,第二条就是合作搞科研创新,共同申请国家行业项目,通过项目还是要培养人才,第三条是校企共同申报、拥有知识产权。几年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

  这是我们重要的一个亮点,培养的人才受欢迎。不断有企业董事长告诉我,为什么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享受“双一流”高校人才的待遇,不但动手能力强,而且组织性、纪律性强,同时创新能力强。这就是我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加上和企业行业深度对接,改变了过去在人才培养上的传统模式。【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谭建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机械工程专家

  谭建荣:我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坐冷板凳、热板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板凳坐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实行末位淘汰,你冷板凳坐了三年、五年没有成果,就要被分流,板凳就没有了。现在大部分科研人员首先要解决的是有无板凳问题,而不是“板凳冷热”的问题。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有焦虑情绪,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所以,首先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板凳,然后再鼓励他们坐冷板凳。我认为关键在这里。

  此外,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发展,根据本单位、本地区、本学科的特点来发展。优秀人才的成长没有统一模式,统一模式就会僵化和教条化。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研究方向,让做科研的人真正喜欢做科研,这是本质问题,培养兴趣是关键。培养学生也是这样,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本研究方向的兴趣,有了兴趣,他自己就会去钻研。所以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让他热爱本专业。【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严纯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

  严纯华:人才培养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就像今天开始选种,首先你得有种子可选,然后要把种子种到地里,你首先要有地可种,然后这个地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微生物、营养,有一个多元的供给体系,还需要有光。“土壤”本身或“土地”本身也需要培养和培育。

  随后,种子成长的过程,包括哪块地种什么东西,也是有讲究的。就以我最熟悉的甘肃为例,甘肃定西的马铃薯为什么长得那么好?跟其土壤的构造、营养以及气候海拔等本身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条件跟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些条件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此事急不得,但也等不得。人才培养有它的规律,规律是不可突破的,但是我们可以加速。【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宋永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

  宋永华:全球化和国际化,应该说是澳门大学的基因。澳门大学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坚持“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澳门大学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环境下,采用的管理、教育理念都是对标国际,而国际化最核心、最实质性的要素是要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还要有利于进行共性的科学探索和创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们培养的年轻人,除了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全球竞争力,甚至要有世界担当,因为今后我们要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任友群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任友群: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核心是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关键在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注重顶层规划设计。要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注重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早期科研引导,探索超常规、长学制和贯通式的拔尖人才选育机制。二是拓宽多元选拔渠道。探索“向下衔接+向上贯通”招生选拔一体化改革,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动态选拔机制,设立符合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特点的评价指标,树立原创性、标志性成果评价导向。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发挥“大师”“大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度化推动一流学者全面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高水平师资和拔尖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体系化的环境浸润来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提高知识整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塑造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时代新人。五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理念,推动教育体系深层次变革,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以数字赋能驱动资源精准投放和配置,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马陆亭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马陆亭:提出超常规布局培养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特殊的急需人才培养专区,是因为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包括各种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我们的人才布局需要顺应要求而不断完善。

  另外,随着我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具有创新力,更不是每个人都专注于创新。

  当下,一是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在一些新兴特殊领域里需要一批急需人才,所以这是国家站在宏观角度进行的整体布局,高校要跟得上这个布局。但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人也有它的周期性,我们既要跟得上,同时要按规律办事,这也是需要考虑到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学术制度其实是背后的支撑。【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屈凌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

  屈凌波: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始终把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策略点,也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高校应始终秉承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理念,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历史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做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每项工作,为我们的强国建设,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

  地方高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根植于地方,与地方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也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地方高校来讲,目标就是培养能“留得下、用得起、用得长”的高质量人才,能够真正为地方发展起到人才战略支撑作用。【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许建领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许建领:从“职业技术学院”到“职业技术大学”,字面上来看,是学校办学层次的跃升。本质上,是人才培养定位、服务产业发展、服务职教战线的办学使命“实质性升级”。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职业本科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培养具备解决产业一线复杂问题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本科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本科立足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遵循工作体系的逻辑,分类依据是行业分类和产业链条,侧重于基于现实需求改造世界。【点击查看完整采访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8-01-02 14:05
denglou1.png
中国教育在线 2016-12-29 17:27
182502924.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16-04-18 09:51
W0201604184147763581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