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呼唤学生立场
2024-01-16 09:3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自 2018 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出“四个回归”号召、敲响“轻松的大学”警钟以及唱响“挤水课”行动等以来,新一轮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自上而下持续推进。然而,轰轰烈烈的建设项目多为从“建设者”(即各级管理部门主导下的高校管理者与广大教师)出发,缺失了作为“产品”终端或服务对象的“学生”的立场。要培育时代新人,应以激发青年基于学业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持续关注和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进入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围绕教师、教材、教室“旧三中心”所开展的机械式、流水线式培养依然根深蒂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并未在诸多政策制度设计与教育教学行动中落地。伴随新一轮“国字号”“省字号”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如何检验建设实效摆上了议事日程。现实情况来看,这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绩效主义的“数指标”泥淖,将建设好坏、完成与否简单地等同于填写各种数字。各类型项目建设成效很大程度上就是数据相互交叉佐证,重复使用,恰恰与“破五维”逆向而行,且助长教育功利主义、绩效主义、形式主义。因为缺失了受众立场,即学生作为这些项目的最终也是唯一受益者,建设项目直接变成了“建设者”的自建自评、自说自话。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实施三年来的课程思政来说,高校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做了相应的修改,还普遍设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立项了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等,可以说,高校从上到下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然而,有多少学生知道课程思政何为?有多少同学从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获益?而当老师只是为了单方面去完成任务、应付检查,生拉硬拽为思政而思政甚至简单粗暴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撒上思政之盐”时,我们必须对课程思政建设所形成的系列项目体系作出必要的反思评估。

  教与学向来是密不可分的。教与学的结合要求“教”主动走下圣坛向“学”俯身,不能只停留在“教”的层面来理解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是永恒的集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事业,仅学习过程本身来说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情,教师必须主动将教推进到学,打通从教到学的最后一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14 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存在学习危机,很多国家和地区尚未建立起有效支持学习的教育系统。试问,庞大的“四金”“四新”建设项目有多少会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过程?又有多少在研究包括脑科学、神经学、信息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内的学习规律?故此,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切实将目光转向学生,投入到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活动,聚焦学生和学习,注重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与支持,关注直接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教师工作和教学行为。

  2018 年教育部开始治理“水课”,特别是强调要着力提高“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是基于学习性投入的“两性一度”,否则,“水课”再怎么治都是隔靴搔痒,“金课”再怎么建也是海市蜃楼。要提高师生互动这一我国高校人才培育环节中的突出短板,无疑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和关注学情。史静寰教授的研究发现,师生交流、学习反馈、学术竞赛、学习小组活动等是学业成绩高影响力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举足轻重。然而,这些貌似“小儿科”的育人行为恰恰又是声势浩大的“国一流”“省一流”专业、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工程所“不屑一顾”的。邬大光教授指出,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差别最大的两大问题,一是生师互动不足:二是学业挑战度不够,并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实质是讲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为本,以学生学习的规律为本,要防止“泛化”和“窄化”的情况。总之,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都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将工程项目建在“学生身上”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高校建设一流的专业、课程、教材、师资等,最终就是为了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本等耳熟能详的朴素道理应成为处处可见、时时可感知的行动。高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转向学生的立场、逻辑和行动,希冀以“四新”“四金”等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改革工程能示范性地落实“四个回归”理念,给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一股清流。

  本文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贺武华教授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