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多位“80后”担任高校校长或副校长职务。
2月12日,据微信公众号“安徽先锋”消息,安徽省委决定,曾杰(1980年9月出生)任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月,据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学校领导”页更新显示,吴健(1980年10月出生)已任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另据西南大学官网“现任领导”栏目更新信息显示,“80后”学者范大明(1983年5月出生)已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实际上,23年以来,已有包括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多所985高校,迎来“80后”副校长。
2024年3月,厦门大学网站“现任领导”一栏更新显示,尤延铖(1981年6月生)已任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月,北京大学迎来首位80后副校长任羽中。此前,任羽中已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兼秘书长、党委宣传部部长。2024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迎来最年轻的副校长陈兴。据悉,陈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之前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也在2024年1月迎来“80后”党委副书记王欢。
2023年12月,1982年3月出生的邹美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迎来第二位“80后”副校长。早在2019年11月,年仅37岁的王博开始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他不但是当时北京理工大学最年轻的副校长,同时也是985高校中唯一一位“80后”副校长。
近年来,中国高校领导班子年轻化趋势显著,80后校长、副校长集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至少有30所"双一流"高校任命了80后副校长,其中不乏顶尖高校和知名高校,“80后”高校领导人数在不断扩大。
梳理上述“80后”高校领导履历发现:
1、高学历是这些“80后”高校领导的标配。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其中,7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本科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并在南航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任德国宇航中心空气动力与流体研究所全职研究科学家,2010-2011年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院,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等访问学习。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本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后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深造,先后获得材料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2015至2016年耶鲁大学麦克米兰国际与区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刚刚履新安徽工业大学校长的曾杰,于2002年、2008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博士学位,2008至2011年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至2012年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
2、从学术背景看,60%以上具有重大科研成果,或是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取得了诸多专利,其中不乏科研领域青年领军人才。
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主要集中于化学和糖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开发糖质化学标记、成像和组学分析方法,解决糖科学中的重要问题,推进对相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和理解。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主持了该校“嘉庚一号”可回收使用火箭飞行试验、“南强一号”高速无人机试飞研究,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某重大专项研制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长期从事无机功能多孔材料的研究,是英国皇家化学会“2008年度十大前沿化学技术奖”和美国Wired杂志“十大前沿绿色技术奖”获得者。王博的学术成就非常突出,曾在自然(Nature,1篇), 科学(Science, 2篇), 美国化学学会会志(JACS),美国科学院通讯( PNAS)、德国应用化学会志(Angew)等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论文SCI他引超过7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800次。获批美国专利3项,获批中国发明专利3项。
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可信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马闯,研发了PEA、RAP等多款生物信息学软件,主持中组部“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肖甫,长期从事物联网感知与计算、数据中心网络、物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十五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肖甫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西南大学副校长范大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企业横向课题等20余项。青岛理工大学校长张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油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安徽工业大学校长曾杰,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3、大多以本校提拔为主。
如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本科、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曾任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人事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交流与培训中心主任(兼)、师资人才办公室主任(兼)。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兼任秘书长、 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融媒体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党委书记,在校学习及工作20余年。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历任西安交通大学校庆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处副处长、保卫处政委、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武装部部长(兼)、大学生党委书记、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兼)等职。2024年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2011年作为引进人才受聘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历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等职,2023年12月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美帅,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7月—2012年9月在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合作与发展部部长,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院长,2023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任雄飞,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毕业后留学任教至今。曾任北京邮电大学团委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部思想教育科科长、团委书记、沙河校区综合办公室主任、基建处处长等,2022年10月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
4、目前公开报道的80后高校领导,副职居多,双一流高校及顶尖高校,尚无80后正职校长。
正职多集中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如安徽工业大学校长曾杰、青岛理工大学校长张凯、辽宁师范大学校长罗文波,太原师范学院院长马杰、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罗思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80后”校级领导,几乎都具有高学历和突出的科研成果,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当下,这些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年轻有为的领导者,往往更具创新意识和前沿视角,能够引领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锐意进取,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80后”校级领导的不断涌现,也是高等教育领域重视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拔任用的体现。202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其中指出:要选优配强领导班子,重点选好正职,优化年龄结构,改善专业结构,完善来源、经历结构,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此政策导向下,高校系统响应干部年轻化部署,必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80后”年轻领导干部。
可以说,这种领导干部的代际更替,既是自然规律,更是战略选择。
实际上,如今的“80后”,已进入40岁+的壮年时期,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优秀的“80后”走上高校管理岗位本身并不足为奇,也无须大惊小怪。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化不应止于年龄数字的变化,其关键在于构建"经验传承-创新突破"的共生机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80后”高校领导群体突破"年轻"这个标签,真正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的管理方法论,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驱动力,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属于“80后”的辉煌篇章。
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制图:杨菲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