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成员
——前沿交叉科学学院
正式迎来首批学生
雁栖湖校区科学与艺术大楼
报到现场设置迎新展板
首批学生签字板、拍立得摄影纪念等
解锁专属仪式感
定格历史性初遇
报到现场
交叉汇聚,合力创新
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
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与交叉学科孵化建设”为核心使命
聚力培养新时代交叉融合的
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对于这位新成员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
接下来,随国晓薇进一步了解!
为什么办?
以“破”为立,探索特色发展道路
教育、科技、人才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和国家先后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
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重要部署
我们看到
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
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高端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们也看到
当今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越来越离不开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
近年来
国科大立足优势学科发展基础
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墙”
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
筹建前沿交叉科学学院
作为国科大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的
“学科特区”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特区”
前沿交叉科学学院
旨在探索出一条具有国科大特色
与引领示范价值的
新时代急需紧缺领域交叉融合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展之路
如何办?
瞄准急需紧缺领域,超常规培养
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
围绕内涵式发展、贯通式运行
团队式推进、开放式治理
“四位一体”的管理理念
以小而精、高门槛
布局急需紧缺领域交叉学科和重点方向
并在2024年起实施
急需紧缺领域博士专项招生和培养工作
主要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星际航行等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
以超常规培养方式
快速培养一批能迅速投身于
重大科技任务或产业创新一线的
高质量急需紧缺人才
学院先期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
两大方向开展交叉型博士生超常规培养
2月22日
首批录取的来自69个学科专业
368名优秀在读博士生
陆续在雁栖湖校区完成报到
报到现场
黄汝霖 国科大博士生(研究方向:GPU结构设计):2024年,我有幸作为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专题学习会学生代表作了交流,进一步意识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技自立自强提出重大急迫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交叉融合角度出发,新学期里我希望能和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更好地理解上层应用需求和底层物理实现,从而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优化提升。我们也将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不断精益求精,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国产GPU芯片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浩林 国科大博士生(研究方向:具身智能):我报考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就是想要投身到为国家攻坚克难的研究工作中,切实地做真正有意义的、面对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研究,为国家贡献力量。学院有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老师和同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平台,可以交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从而可以更好地创造出跨学科融合的新科研成果。
李家民 国科大博士生(研究方向:有线通信高性能时钟发生器的设计与研究):我认为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单一学科的研究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此进一步推动学术创新和科研创新。
学院遴选首批导师855人
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等23个一级学科
先期开设《人工智能原理:模型与算法》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高等集成电路设计与EDA》
《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学科核心课
依托急需紧缺领域博士培养专项
畅通学院与培养单位等之间的人才培养渠道
引导构建教学相长的学术共同体
不断营造自由、包容、个性化的新氛围
前沿交叉碰撞,打破藩篱
瞄准“急需紧缺”,探索无限
让我们共同开启
这场全新的“破壁”之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