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战略,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和技术创新的推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托数字技术加速业务转型和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企业要完成转型升级目标,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必须着力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通过提高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变革,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这不仅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就业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技能强企”工作指导意见的推出恰逢其时。在笔者看来,指导意见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打造“技能生态链”,整体推进培训工作
“技能强企”工作的亮点之一是建立产、教、评一体化的技能生态链,强调政府、企业以及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深度协同合作。其核心目标是强化产教融合,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衔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打破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壁垒,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一个全方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发挥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技能需求、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精准的培训需求和岗位用人标准。教育与培训机构在技能生态链中扮演着协同配合的角色。他们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和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职工所学的技能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技能生态链”的重要工作在于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和技能评价体系,确保培训的质量和科学性。政府接下来应积极推动第三方技能评价机构的建设,技能培训教学工作与评价工作分离,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技能评价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做到科学评价与合理评价。
亮点二:助力“智改数转”,加快数字技能人才培养
“技能强企”工作的亮点之二是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意见聚焦于数字职业和数字人才培育,鼓励企业围绕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发和实施数字职业标准、评价规范以及培训资源,有助于解决数字技能培养中的标准缺失问题,同时能够确保培训内容能够紧贴产业需求,推动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
《意见》支持企业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和产业园,不仅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集成化的物理和技术平台,还通过资源共享和生态协作,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技能培训的成本。通过订单、定制化、定向和项目化培训等方式开展数字人才培养,为企业个性化需求培训提供了解决方案。差异化的补贴机制能够根据企业规模、培训内容、成效等多因素调整补贴力度,有效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能培训中的财务压力。随着政策的落地,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资金申报平台,并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对补贴分配和使用进行动态监督,确保政策实施的公平性和高效性。
亮点三: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技能型人才科学培养
《意见》指出,我国将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将学徒制作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需求的人力资源,同时为劳动者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通过“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步、企校双师联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学徒能够在企业实际工作场域中接受培训,同时在学校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徒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还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意见》引导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设立学徒岗位,覆盖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确保学徒制能够服务于企业多层次人才需求。这一举措为企业在人员补充、岗位调整和技能提升方面提供了灵活性和便利性。意见首次将职业院校毕业实习阶段学生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范畴,这一举措鼓励企业与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和学生就业门槛。同时也将极大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化。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水平,从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和创新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优化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能够缓解我国企业因产业升级带来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政府培训补贴机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大幅增强了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作者:白滨,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