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市加快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2025-02-19 17:0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北京市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不断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全市已备案247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涉及387个职业(工种),覆盖140万职工,评聘51名特级技师、3名首席技师。全面施行“新八级工”岗位绩效工资制,激励广大技能劳动者立足岗位、技能成才。

  “一企一案”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

  2022年,人社部发布《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首次明确提出“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北京市结合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企业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中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面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

  工作推进中,北京市采用“一企一案”模式,指导备案企业编写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可开展评聘的职业及相关标准,合理确定结构比例,并对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评审方法和配套措施作出具体规定,对于有特殊贡献或特殊技艺的人才,允许突破现有工作年限规定参评。在“评”的层面,参评职工均为企业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对具有高超技艺、贡献突出、获得国家或省市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优先推荐。在“聘”的层面,指导企业制定聘任协议模板,与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签订聘任协议,落实薪酬待遇。在已评出的51名特级技师中,既有资深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赵郁、杨才胜,也有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王少华,涵盖汽车装调工、轨道交通信号工、送配电线路工、中式烹调师、景泰蓝掐丝工等20个职业(工种)。在广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示范带动下,一批优秀年轻技能人才已崭露头角。

  打造企业特色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铁公司)始终坚持以多元培训方式培养人,以守正创新理念塑造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首都城市运维一线高素质“领路人”。2022年底,地铁公司制定《公司特级技师资格评审实施方案》,采取业绩评审、论文答辩等方式,先后选拔聘任轨道交通信号工、轨道交通通信工等职业(工种)的3名特级技师。围绕健全企业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出台《公司操作类员工取证复证管理规定》,在初级工之下设置学徒工岗位,在高级技师之上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形成“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通过公司内部取证复证考核,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人才使用有效衔接,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同时,地铁公司按照北京市人社局《关于做好技能人才薪酬激励相关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迅速配套出台《公司所属单位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将生产操作岗位工资档次19档拓宽为22档,新增设置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等级,纵向打通了生产操作类工人的薪级限制,横向拓展了“新八级工”对应的薪档设置,真正让生产操作类工人以技能定薪,以业绩定薪,以贡献定薪,引导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实现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与薪酬待遇“双提高”

  “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不仅打破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拓宽了技能人才职业晋升通道,更加强调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特级技师待遇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首席技师待遇比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切实增强了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让一线企业员工更有奔头。

  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所属企业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酿酒师王德斌是北京市001号特级技师,从业24年,创新了近十种系列原酒,参与设计、实施六曲香分公司酿造体系、产业园酿造体系,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评聘为特级技师后,个人待遇从高级技师对应的L4档位,到特级技师对应的L5档位,每个月综合工资可以涨几千块钱。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送配电线路工王月鹏表示:“新八级工”制度出台后,技能人才晋级之路的“天花板”终于被打破了,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晋级之路向上延伸,待遇和地位都提高了,作为北京市001号首席技师,以后可以比照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享受相关待遇,实现职业发展与待遇地位“双提高”。

  下一步,北京市将积极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强化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导向,优化布局全市技能人才评价机构,着力提高技能人才评价质效。同时,聚焦首都重点产业领域,试点布局建设若干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态链企业按照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为生态链内部企业职工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在生态链内部加快推动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激发技能强企内生动力,培养选拔一批优秀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2-19 17:04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2-18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