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能源集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意见》部署要求
2025-02-19 17:0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国家能源集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优化完善体制机制,一大批业务能力精湛、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截至目前,集团公司累计培养产生了中华技能大奖5人、全国技术能手66人,集团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级工及以上7.9万人,占比47.5%,技师、高级技师共2.4万人,占比14.4%,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设人才强企骨干力量

  集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认识到技能人才是国资央企“三个作用”发挥的重要力量,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大国工匠“双十百千”选拔培养实施方案,健全“选育评推奖树”PRIME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建立大国匠苗、国能匠苗、企业匠苗三级“匠苗”人才库,优化培养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激励保障、注重岗位历练,形成了激发高层次技能人才不断涌流的良好生态。近两年,评选产生22名大国工匠推荐人选、230名国能工匠(集团级首席师)、852名企业工匠(子分公司级首席师),高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持续优化。

  二、突出教育培养,健全人才技能形成体系

  构建以产业需要为导向、在岗培训为基础、职业教育为支撑的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系统化开发技能培训教材,组织30家子分公司、4000余名编写专家、1000余名评审专家,高标准、高规格完成220本技术技能培训教材编审工作,建成一批数量充足、内容领先的技术技能培训用书,为碳资产交易员、电力交易员、费托蜡装置操作工等7个职业工种开发了国内首版教材,填补了相关领域培训空白。体系化构建技能教学师资,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开发集团公司首批33门特色品牌课程,其中涉及战新产业17个,占比超过50%;打造培训质效更优的实训中心,挂牌成立覆盖煤炭、火电、运输、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15个集团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职业教育学院,推进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依托集团煤电化运主营业务,建设集团产业学院,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紧盯急需紧缺用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深化用工“订单”培养,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推进。

  三、畅通职业通道,拓宽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主要导向,突出以绝技绝招、技术革新、创新创效、业绩成果为关键指标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有力推动“新八级工”制度落地,积极谋划实施,在人社部完成75个职业(工种)的特级技师备案和38个职业(工种)首席技师备案,形成了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具有国能特色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首次开展特级技师评审,获评的64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均来自生产和工程技术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涉及井下采煤机司机、锅炉设备检修工、加氢裂化(处理)装置操作工、牵引电力线路安装维护工等职业(工种),打破了集团公司技能人才评价“天花板”。持续提升技能鉴定能力,鉴定站增加至28家,考试站增加至36个,备案地扩大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等17个省份,基本覆盖集团公司所涉及的区域、产业;牵头开发题库管理系统,开发题库涉及242个职业(工种),总计覆盖1012个职业等级,试题总量超过100万道。积极推进职业标准开发,承担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等7个国家职业标准建设,向人社部提交7项新职业建议书和6个国家职业标准编写意向,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力交易员全等级认定评价,428人进入电力交易员“国家队”,进一步发挥集团公司在全国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领军作用。

  四、搭建建功平台,锤炼一流产业工人队伍

  建立以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集团公司“一杯两赛”(国家能源杯、绿色发展劳动竞赛、智能建设技能大赛)为主体、各基层单位练兵比武为基础的竞赛体系。积极主办全国行业竞赛。2024年,集团公司首次获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主办资格,先后成功举办电力机车司机L、化工总控工S、无损检测员、矿山生产集控员4项竞赛,实现煤电化运4大板块选手首度集结,有效促进各单位之间的技能互融和联学共促,集团公司136名选手分获个人一、二、三等奖,竞赛的成功申办,不仅开创了煤炭电力央企主办国家级竞赛的先河,同时打造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深入开展“一杯两赛”。集团层面和子分公司层面在能源保供、重大项目建设、智能化采煤、火电机组集控等方面开展1500余项竞赛,800多个项目工种竞相比拼,超过100万人次参与比赛,实现主要业务全覆盖,评选表彰十大优秀厂(矿)长、202名劳动模范、370名集团技术能手。参加和承办11项外部技能竞赛,70个集体、129人获奖。通过以“技”练“才”的载体和形式,发现和选拔了一批技术精湛、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技能竞赛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杠杆效应不断显现。建设高水平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在企业发展、培育人才、技术创新中的助推器、孵化器、催化剂作用,在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共建立创新工作室800余个,集聚创新人才9000余人。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工作室,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五、优化激励机制,激发技能人才活力

  突出按劳分配导向,强化正向激励引导。坚持为岗位付薪,优化工资总额调控机制,基层一线职工工资增幅始终高于本企业职工整体平均增幅;突出岗位价值决定薪酬分配,煤炭企业生产主岗、生产辅岗、服务岗收入分配比例关系已达到3:2:1,电力、化工、运输企业达到4:3:2;建立艰苦边远地区专项津补贴机制,共发放5.3亿元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惠及1.4万人,真正将政策红利落实到奋斗者身上。坚持为能力付薪,一贯到底打通职位职级体系,建立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三类晋升通道,着重提高技能人员职级上限,推进技能要素直接参与薪酬分配,建立“首席师”制度,实行人才专项津贴,规范荣誉表彰体系,对个人获国家级、集团级竞赛一、二等奖的,给予5000-2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坚持为绩效付薪,工资总额中与绩效挂钩的浮动工资占比从20%逐年提高至60%,将考核结果作为同级别人员拉开收入差距的主要依据,三年来,员工收入差距倍数由1.25提高到1.9,真正践行“重效益、看业绩”的分配理念。技能人员平均收入大幅提高,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在改革发展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2-19 17:07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2-19 17:04